文/何似主播/应犹
来源/精读(ID:Jingdu)
前不久,一个博主发了一则求助帖,引起热议。
帖子里说,自己的妈妈从三年前开始追星。
一开始,妈妈也只是看看明星的直播、听他的歌、追他演的电视剧,但慢慢地,妈妈开始花钱了。
起先,还会选择性地购买这位明星代言的产品,大多数是生活用品。
女儿说:“都是些日常能用上的东西,还算理智。”
但到今年,她觉得妈妈有些“失控”了。
今年的某一天,妈妈突然问她喝咖啡吗?
她想,大概又是那个明星代言了什么速溶咖啡之类的东西吧,所以也没太在意。
但当她看到妈妈买回了一个多块钱的咖啡机后,她崩溃了。
她深刻认识到:“我妈真的控制不住自己了。”
帖子里,她一再强调自己不是不愿意让妈妈花钱,只是觉得妈妈沉迷追星,开始花钱买一些没意义的东西了。
她向网友求助,希望能有一个方法“制止”自己的妈妈。
但没想到,这个帖子却翻车了。
网友纷纷认为,妈妈花自己赚的钱,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女儿不应该管。
买大家都能用上的东西就是理智,你用不上的就是无意义的,妈妈们难道就不能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吗?
妈妈追星收获了快乐,却被女儿认定为“消费失控”。
换位思考一下,在妈妈眼里,给孩子买贵的玩具有意义吗?
有网友说,这个事情的前提是妈妈有工作、在自己赚钱,如果这个妈妈不工作、不挣钱,她还会有追求快乐的权利吗?
随后,网友从这个女儿的微博里发现,她家的经济条件还算不错。
她自己也在追电竞线下比赛,买昂贵的护肤品,给男朋友送高价礼物……
这些都是女儿获取快乐的方式,几乎每一次都超过块钱。
生活中,父母尊重和包容孩子的生活方式,仿佛天经地义,而孩子,却很难去理解父母。
这位妈妈到底该不该花这元钱,早已不是争议的重点。
而是,父母子女间需要互相体谅、理解这件事,并不是人人都能意识到。
无独有偶,曾经也有一个女儿吐槽自己的妈妈:
“劝我妈别吃60块钱的青菜,我有错吗?”
女儿说:“有时候真受不了她的骄纵。”
一家三口出门旅游,中午吃饭时,因为景区物价高,一家人决定以一人点一道特色菜的方式,解决这顿午餐。
妈妈点了一盘青菜和白米饭。
女儿看了一眼菜单,发现一盘青菜要60块钱,认为实在不值,便劝妈妈点别的菜。
但是妈妈表示不喜欢大鱼大肉,就想吃得舒服些。
女儿又劝了几句,妈妈有些不乐意。
女儿也生气地说:“那随你吧,我不管你了。”
妈妈最终点了一碗35块钱的面,一家人开始吃饭。
妈妈沉默地吃着面,眼眶慢慢地红了,哭着说为什么自己想吃青菜都不被允许。
女儿吐槽说:“真的很烦,不是不让她吃青菜,是觉得60块钱太不值了。如果我是男的,才不会找这样的老婆。”
当时,这篇吐槽文字也激起了很多讨论。
大部分网友觉得女儿对妈妈过于冷漠。
“你妈妈还不如生块叉烧。
“你的面50块,觉得没什么,你妈妈的60块,就觉得吃亏了。
“出去玩本身就亏,在家里就不亏了。你妈妈也没有想到,老公跟孩子会因为几十块钱不尊重她。
“你们并不是觉得花60块钱吃青菜很亏,只是觉得这60块钱是你妈妈花的,才觉得亏。心疼你妈妈,最后点了一份自己不想吃的面。”
60块的青菜确实贵,女儿一开始想要所谓“物有所值”的想法,很多人都会有同感。
为人父母,总会毫无保留地为孩子付出,但那个付出最多的人,最终却被认为最不值得被满足。
摧毁一个默默付出的人,就是让她发现,自己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
妈妈委屈的不是吃不到青菜,而是家人对自己的态度。
随着我们长大,父母慢慢变老,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父母有时候也会有任性、固执的一面。
小时候,他们为我们遮风挡雨,长大了,你渐渐地发现他们越来越需要理解、照顾。
老去的父母就像孩子一样,会执着于自己的喜好,渴望疼爱、关心和理解。
人生就像一场轮回,从小孩长成大人,又从大人变成孩子。
心理学家琳赛·吉布森在《不成熟的父母》中建议:
我们不能要求父母做完美的父母,要意识到父母也是普通人,有优点,也有缺点。
面对与父母的隔阂,观察父母的同时,也要观察自己,明白自己的行为、想法对父母的影响,要注意自己的情绪。
冷静下来想想,自己真的是为父母好,还是自认为的为他们好。
最后分享一个也是妈妈追星的小故事。
正值刘德华出道40年之际,妈妈想要女儿帮她剪视频。
妈妈问女儿:“你会做吗?”
女儿说:“我可以会。”
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一方注定要迁就另一方。
我们之所以会为对方付出,只因为爱,因为爱,所以尊重对方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