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无明》在简单但极其压抑的剧情中讲述了一位躁郁症患者的故事。他在与母亲争执的过程中涉嫌失手杀掉了母亲,而后被判强制入精神病院治疗。出院后他试图重新融入这个社会,却百般受阻。老父亲的防备,邻居的排挤,未婚妻的控诉,好友的自杀离世,都不断刺痛这位努力想要重生的主人公。
在孤独和绝望的氛围中,主人公和父亲紧紧拥抱,似乎在期待一个新的开始……
电影为真实社会新闻改编而成,由导演黄进执导,这是一位新生代导演,低成本制作,演员余文乐、曾志伟等均为零片酬出演,仅用时16天就拍摄完成,斩获了当年金马奖、金像奖等数个重要奖项。
整部影片看下来,会让人一直喘不过气,漠视、压抑、绝望、指责等关键词贯穿始终,《一念无明》在豆瓣上的评分是7.9,而在我看来影片的表现要远远高于这个评分。
电影讲述的是这个社会现象,整体基调非常沉重。一位被扣上“神经病”或“精神有问题”的患者,一位曾经进入过精神病院治疗的患者,究竟如何能够再次获得社会的认可?一位躁郁症患者在重回社会时处处小心,去尊重别人,而他实际获得了什么呢?
主角似乎被这个世界抛弃了,而他又非常努力的在绝望中寻找那个与世界的连接点。而其他几位配角,也对主角表现出各种不被理解,以至于整部电影在死气沉沉中发展剧情。
黄大海(曾志伟饰):我不曾忘记这个家庭,只是那些莫名其妙的指责让我无法呼吸。
影片开始,黄大海就在和医生交涉,话中无不透露出不希望带阿东回家的想法,尽管医生一再解释家庭对躁郁症患者的康复很重要,一个不希望承担责任的懦弱父亲形象从一开始就向观众交待出来了。
他努力让气氛轻松,希望儿子没有那么大的心理压力,然而就在掀开窗帘的那一刻,被窗帘遮挡的晾晒的袜子、内裤似乎有意暴露他平时不太修边幅的生活状态,是啊,一个因为自己不负责人抛弃了家庭独自在外的男人,生活的状态能好到哪里去呢?
但这位父亲又似乎不是那种不负责任到底的、渣到不行的男人。虽然常年在外,但也按时向家里寄钱;医院接儿子回家之前,还警觉地拿出锤子以防儿子病发伤害到自己,但却也在儿子出院后无微不至地照顾,提醒儿子按时吃药,为他买好巧克力,只因护士告诉他吃巧克力有助于躁郁症的缓解和康复以及维持现状。
在天台的一段戏,道出了这个家庭的过往。妻子自嫁给自己的那天起,就让黄大海陷入了深深的压抑之中,似乎他永远配不上这个自认高贵的女人,他也只能以“远离”的方式默默地关心这个家。而距离一旦产生,似乎一切都在向着一个未知的轨道偏离,直到一家人散落在不同的角落里。在这段戏里面,儿子阿东也终于将自己内心压抑很久的情感倾泻而出,他的愤怒、不解、委屈、无助,在那一刻终于爆发出来,人们似乎开始明白,这个外表斯文,内敛谦逊的年轻人,为什么会罹患了躁郁症。
而无论怎样,黄大海从未忘记过这个家,只是他无法表达,在妻子面前的自卑让他深深地害怕与妻子沟通。影片后期,他只需要和说阿东有自杀倾向,就可以医院治疗,他也会省去很多麻烦,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已经有了一位父亲的担当。
吕婉蓉(金燕玲饰):游离在碎片世界的悲情女人,被全世界抛弃的孤独母亲。
东妈这个悲情角色,有大部分原因是自己造成的。儿子尽心尽力照顾她,却从未收获一句被认可的话,最多只是无奈的,带有强烈情感隔离的“不好意思,麻烦你了……”。
似乎从结婚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她“不幸”的一生。嫁给了一个自认配不上自己的人,又因为罹患腿疾卧床不起,饮食起居,吃喝拉撒都要儿子照顾。有无奈,也有尴尬,也有深深的愤怒。
在情绪平稳时和儿子的谈话,似乎在暗示她在精神上的问题,影片中没有直说,但“我的家族有钱,每天走出阳台,都有十几个男人在等我,求我嫁给他……我爸爸最疼我,最重要是我这宝贝女,她一定要嫁得好……”这段台词,让我觉得她似乎有妄想的症状,如果真如她所说,为什么一定要嫁给她认为一无是处的男人黄大海呢?
被阿东揉疼腿之后情绪的瞬间爆发,如过山车般在高峰和低谷之间切换情绪,也在不知不觉间揭示了心理疾病的遗传因素,一个不婚姻不幸的母亲,加上身体病痛的折磨,让心理上也遭受了巨大的煎熬。
而这一切,他全都归因到嫁给黄大海这件事情上,也将对黄大海的怨气蔓延到了阿东身上,在她心中,能够让自己开心,符合自己期待的只有身在国外的小儿子。然而她永远也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她为自己营造了一个悲凉的气氛,时而又心平气和,解离状异常明显,在不同的世界中来回切换。
最后,她在和儿子的撕扯中不幸离世,也就直接造成了阿东的强制入院。这个悲情又孤独的母亲,带着她认为的“全世界的背叛”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而似乎也是她心之所向。
黄世东(余文乐饰):你永远不懂我伤悲,像咖啡不懂酒的醉。
阿东这个角色,呈现出了一位躁郁症的真实处境,在内心世界的刻画上可谓淋漓尽致。
失手杀掉母亲那一刻,被强制入院那时起,他似乎就被扣上了一个一辈子的帽子——不可理喻的,要敬而远之的精神病。
所以即使医生已经明确说明他无需继续留院,家人耐心照顾即可,他仍然不被这个社会认可,求职碰壁、邻居疏远、和父亲的关系僵化,这些无疑对他的康复起到了负面作用。久而久之,他似乎也无法接受自己罹患躁郁症的事实,偷着把刚吃下去的药呕吐出来,似乎这样他就离正常人更近了一点,就能够少一些偏见在他身上,而实际上并没有。
参加好友的婚礼,因为不能忍受一些无礼宾客对这场婚礼质量的议论而对婚礼主角没有任何祝福,冲上台教训了大家,换来的只是人们异样的眼光和言语的苛责,谁让你是精神病人呢?
尴尬吗?尴尬。
但阿东所做的,无非是一些常人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情而已。在人家的婚礼上,对人家的婚礼规格、钻戒大小指指点点,这是对新人的祝福吗?
在和医生大吵一架,感受到自己状态不妙时,在大半夜出去跑步,缓解内心的压抑,这也很真实的反映出了情绪疾病的人,真实的处境。不希望让他人看到自己的病态,想能够正常的生活,不希望被区别对待,真难。
这种压抑的状态终于在和前女友Jenny的重逢后,有了巨大的变化,没错,阿东的情绪高涨了,向另一个极端--躁狂发展了。
重遇前女友很开心,然而前女友全程诉苦,像一位审判者,将自己所有不幸的原因一股脑都推到了阿东的身上。但阿东还是开心的,他以为还能和Jenny回到从前,直到在一场教堂中的名为“忏悔”实则为谴责的荒谬的活动后,阿东的情绪又陷入谷底。
为了缓解情绪,他匆忙跑到便利店吃巧克力,因为甜食可以缓解情绪,他不希望再次回到那个可怕的,抑郁的状态中。
没有人关心他这种奇怪的行为原因是什么,有的只是围观,拍照,以及邻居默默的离开。
终于,他走到了很多抑郁发作病人都会走到的那一步,在浴室里割腕了。好在及时发现,救了回来。而此时其他人无一例外的,“你看,我说他是精神病把?”的丑恶嘴脸全都浮现出来了,邻居联手,希望黄大海父子俩搬走。经过短暂的交涉,他们选择了不打扰别人,搬离现在的房子,令人愤怒,同时有给人深深的无力感……
Jenny:矛盾的内心,不被看到的艰辛,深深的抱怨。
阿东的女友Jenny也是一个悲情人物,阿东因为过失被强制入院,所有的债务都要Jenny一个人偿还,房贷也是如大山一样压过来。在这种情况下,怎能不对阿东心生怨恨?所以在活动上会对阿东连番指责,以致阿东情绪迅速回落,也就有了便利店狂吃士力架那一幕。
她的内心对阿东是怨恨的,但又无法直接表达,因为她加入了自己信仰的组织,所以只能借由“赎罪”的机会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巨大的冲突,使得这个不容易的女孩也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和阿东相处了。
那些冷漠的人:我们没有招谁惹谁,为什么要和精神病人生活在一起?
阿东那些“担心出人命”的邻居,无一例外都不希望和阿东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最后逼着父子二人搬走。
我们是否能够说他们绝对就错了?似乎也不能,毕竟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无法理解精神疾病,在他们眼中精神疾病就是魔鬼,要离得远远的。
余果:唯一一个一直在治愈阿东的角色,似乎在用小小的身体去呼唤社会能够不带偏见地和精神类疾病病人相处。
看似片中最没有力量的一个小孩子的角色,却给了阿东最为有利的支持。每当阿东撑不下去的时候,小小的余果都会及时出现,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生虽不易,但生活也不会处处与你为敌。小小的他,陪伴着阿东度过那些难熬的时光,和他一起种花、聊天,给阿东讲故事,在天台上默默地陪伴着阿东。
余果:为什么我们种的花都枯死了?阿东:可能这里不适合它们生活,可能这里环境不够好。余果:那我们将这里变得适合它们,将这里变更好吧。
这段对话,也在呼吁整个社会能够更加理性看待精神类疾病,希望整个大环境更好,而那样才会让精神类疾病的病人们有一个好的疗愈环境。
最后那段戏,余师母有些歇斯底里的恐惧,也很形象地表达了世人对精神疾病的看法。
小余果的表现,则代表了另一类更少偏见的群体,有时候单纯的看待问题,似乎会少了烦恼,多了一些内心的宁静。
最后父子间的拥抱,似乎和解了一切,开始了新的未来……
情绪病治疗是个长期斗争,治疗创伤的心灵不单需要合适的治疗、社区支援。还需要大众去除负面标签,给予谅解及支持,用同理心去感受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