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滑冰冰
自从人类有了优越感这种情绪,鄙视链就已经贯穿我们生活。
鄙视链最密集的领域,同时也是当代生活中最日常、最容易与他人产生比较的波段。
咖啡天然具有社交属性,咖啡在中国已成为大众消费品。当代鄙视链中,谈论起咖啡那可是人人都能说两句,若彼此品味相同,更能愉快地交流。
喝黑咖啡的看不起加奶加糖的,喝手冲的看不起机器制作的,喝单一豆的看不起拼配豆的……
还有选择在哪里喝咖啡的鄙视链,鄙视程度从上到下依次递减。
便利店的咖啡:酸涩的味道也是早高峰的心情。奶茶店的咖啡:你就是喜欢喝高乐高。买二赠一的小蓝杯(瑞幸):人数大于等于3选择几率大大增加。连锁咖啡独角兽(星巴克):地位如同少林派之于江湖。国内网红咖啡:你喝的是咖啡吗?不,喝的是feel。国外网红咖啡:你喝的是有钱优闲。
想要但还没成为网红的胡同儿咖啡:呵,你们这些不懂匠人精神的凡夫俗子。
总结一下,越有效率,越低级,日销量越小,越高级。鄙视链越往上走,优越感越不在于咖啡本身,而是在于咖啡背后,你支付的时间成本。
大家都是处在鄙视链之中的工具人,何苦相互为难。
按销量越小越高级地逻辑来看,速溶咖啡、便利店的咖啡第一啊,当然是鄙视链最底端,照这逻辑,瑞幸逼格不如星巴克理所当然,卖得比星巴克多啊,鄙视的人越多是不是能说明它卖得越好?
在年到来之前,瑞幸在中国的门店数超过了星巴克,而且还是成立20个月闪电上市。
瑞幸到底凭啥?
对多数人来说咖啡风味是个伪命题
先说味道,味道是瑞幸被吐槽最多的地方。作为比较的星巴克实际上也一般,别以为星巴克就高端了,都是咖啡都能喝。
大部分人需要的其实只是一杯普通的咖啡。
要想满足味蕾,为什么不去点奶茶呢?它不香吗?我说奶茶口感比咖啡丰富没人反对吧?
既然选择了咖啡,一个无非是困了累了需要补充咖啡因的刚性需求,另一个原因就是休闲消遣、社交场景需求。
有多少人喝咖啡不加糖不加奶真的会觉得比加了的好喝?
要喝出咖啡的品质,就必须喝美式、浓缩咖啡、或者手冲咖啡,因为加糖加奶会很难喝出咖啡本身的风味了。
而一杯美式,能做出丰富风味的寥寥无几,能品尝出风味的更是需要常年喝咖啡才能养出来的嘴和舌头,你们对自己感官那么自信吗?
看过网上很多测评,有的是协会、也有咖啡爱好者,咖啡评鉴师,做的测评结论排名都不一致。
因为这种评测更多比的是细微差别,而一点小小的变量就能影响,因此每次出的咖啡都可能不太一样,有的人会说品控的问题,其实他就是一杯饮料,普通人的感受能有多明显?难不成喝了一半还要退货?
一杯咖啡,在加糖、加奶、加奶油、加炼乳等等行为之后,喝的更多就是糖浆和奶的味道,对整体口感影响更大,更能掩盖咖啡本身的缺陷,所以咖啡本身倒其次了。那为什么有的人坚持认为,星巴克就是比瑞幸好喝?
除了鄙视链外,还因为瑞幸便宜啊,很多人喝着自然就“不爽”了。
觉得我喝了星爸爸这么贵的,竟然比不上你打折的瑞幸?不行,要开始黑了。
东西买贵有贵的道理,这种心理非常根深蒂固,便宜的东西在用户心理上天然会觉得不如贵的好。
如果说论口感,连锁品牌都是乌鸦一般黑,都说是“刷锅水”了,还纠结啥呢?单纯从一杯能补充咖啡因唤醒你角度讲,味道差别不大,肯定是谁便宜谁方便买谁。除了你觉得印有绿色logo的杯子比较好看,具有能拍照发朋友圈的需求,另当别论。
说到底只是因为咖啡是舶来品,有的人会选择喝它是有装逼成分。
根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数据,年中国速溶咖啡占据着72%的市场份额,即饮咖啡就是罐装或瓶装的,占比10%,而现磨咖啡的市场份额仅约18%。
因此大多数人对咖啡的口感要求实在不高,对快捷、方便的需求反而很重要,说到底它只是一杯饮料,很多人不觉得值得花太多时间金钱,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星巴克等咖啡店喝现磨咖啡属于“时髦”“小资”的事情。
这跟咖啡是否好喝无关。
对于这种以快餐文化为主的咖啡,并不需要严重的打压批判,也不用抱有太高的要求和期待,毕竟人家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方便快捷且性价比高,作为消费者能在需要咖啡因的时候享受到快捷便利的服务,还要啥自行车?
所以,瑞幸的问题真的在于咖啡口感吗?
其实在于商业模式上如何实现盈利的问题!显然提高口感并不能带来更多利润,也就不是那么重要的事。
资本市场大变脸
除了被吐槽最多的味道,在用户体验上,瑞幸其他环节其实都做得不错。
购买环节,星巴克的经典的问候语“您要点什么?”“多大杯型?”这个环节的沟通成本少说得有1-2分钟,万一碰上你点的没有了,又得重新来一轮。还要掏出手机打开支付宝付钱,然后像银行叫号一样排队等着。
而瑞幸则是直接做到了APP或小程序里,下单30秒之内搞定,线上支付,到店立取,时间大大缩短。
这么做不仅消费者购买体验更好,也是瑞幸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底层逻辑,省去房租装修,翻台率又高,diss的就是星巴克的规模和成本。
瑞幸屡屡“碰瓷”星巴克,弄得星巴克不得不重视起来,也多亏了瑞幸这条“鲶鱼”,星巴克也开始改变自己,进行反击。
例如上线了“在线点,到店取”的啡快服务,在外带业务上对打瑞幸。
资本市场对瑞幸也表现很高热情,闪电上市后,短短半年股价就翻了一倍。
正当大家喜闻乐见瑞幸“薅”资本主义羊毛请大家喝咖啡时,一份做空报告突然来袭。
今年2月1日凌晨,浑水发布做空瑞幸报告,与春节前50元高位相比,之后跌倒30元,现在回升到38元。
这份报告主要讲了两点:
1.瑞幸的收入数据作假,财报里夸大了平均每店每天售卖杯数,营销费用和其他产品售卖存在财务作假问题。2.瑞幸商业模式难以为继,顾客是价格敏感型,毫无忠诚度,战略全是讲故事,团队有黑历史等等。
这份报告很有意思,他们的调查方法简单粗暴,直接雇人去门店里录像12小时,用人头估算瑞幸门店的平均售卖杯数。
先确定订单数,自取的一个人算一单,外卖小哥包装袋子算一单,然后确定一个订单售卖1.14杯饮品,这是这个报告牛逼的地方,他们收集了张小票,统计上面的杯数,最后加权平均算出来的。
结果算出瑞幸门店平均每天售卖只有杯,远低于瑞幸自己19年Q3披露的杯。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异,答案可能是瑞幸采用跳号方式来调整,使得最后取餐号码大于实际杯数,下面截图表明这种说法还是较为可信。
图片来自知乎
cody另外小票上信息丰富,包括杯数、品种、价格、折扣券、实际支付价格,报告还指出,大部分平均单杯价格只有9-10人民币左右,而瑞幸自己说63%的单杯价格在12-16人民币左右。
因此根据两份不同的数据,瑞幸自己的数据算出来能达到28.4%,而报告的却是28%的亏损。
发出来的做空报告有理有据,但是数据操控也是容易的,考虑下作报告的动机,一开始如果怀着做空目的,客观性有待商榷,并且报告是匿名发布的,可能有的数据也没公开。
但是这个很难说,姑且认为这份报告比较客观,难道瑞幸就真的不值得继续在华尔街“薅羊毛”?
这份报告无疑是想说明瑞幸造假,瑞幸不赚钱!可我们都知道,这年头补贴用户不赚钱的公司多了,也不见得都垮掉,比如某多多。
另外从商业模式上,瑞幸主要讲的故事是中国咖啡市场空间很大。
美国人一看中国人均一年咖啡才20杯,离发达国家人均杯以上差远了,中国人这么多市场潜力一定很大,只是因为太贵喝不起,所以就信了这个故事。
但这份做空报告却认为,中国咖啡市场远不如茶饮品摄入量大,还认为瑞幸顾客都是价格敏感型,毫无品牌忠诚度,只要一提价就会跑掉。
茶市场应该是包括了奶茶,奶茶的火爆确实比不过,客户群体太广泛,几乎老少皆宜,而咖啡注定最大消费群体还是白领。
品牌忠诚度这点也很现实,现在唯一的解决办法长期低价。精准定价,让用户用心理预期的价格买到产品。
说到瑞幸的精准化运营,他设置一个阀门,比如你一周之内,三天都会下单,他会送你其他类目的优惠券,诱导你消费。
如果你一周没有下单一次,他们给你一张3.8折的券来唤醒你消费。
如果你一个月都没有下单,他可能给你一张1折甚至免费券。
虽然也被诟病在耍客户,搞得很但也确实有效果。
问题是瑞幸的财报依然不好看,这份做空报告针对的正是瑞幸财报数据,那瑞幸未来能否成功实现真正盈利呢?
咖啡卖的都不是咖啡
星巴克之所以成功在于它卖的不是咖啡,而是空间和逼格。人们要有非正式的公开场所,把工作和家庭的忧虑暂时放在一边,放松下来聊聊天,这就是著名的第三空间理论。
而瑞幸提出“无限空间”概念,将咖啡本身放大,弱化空间。
咖啡厅、茶馆一类是为了让大家谈事情、休闲,而咖啡、茶这些其实是附属产品。瑞幸则是反过来,先产品后环境。
便利店咖啡更无需口感、体验这些附加值,他们贩卖的其实就只有两个字:便利。
便利店十几元钱的现煮咖啡,毛利率最高能达到50%。便利店对咖啡的热情巨大,因为咖啡是一款既能让品牌更有吸引力,利润率也高的产品。
便利店品类精简,只卖美式、拿铁、卡布奇诺这样的基础款,太多无疑会增加店铺操作和人工成本,在成本最低的情况下把出错概率降到最低。
再来看瑞幸的价格便宜吗?便利店里的现磨咖啡也就10多块钱,其他咖啡饮料一般也没有超过20块,瑞幸不见得最便宜。
但瑞幸在宣传上都在“碰瓷”星巴克,用星巴克标榜自己(意思是跟星巴克一样好),由此来表现自己非便利店咖啡之流。
但一杯咖啡,本质上,有多少区别?
而瑞幸的客户群体,除了个人,还有企业用户,办公室才是瑞幸的主打场景。
出高价喝一杯更方便、更专业、更新鲜的咖啡,对企业用户来说,其实是合乎情理的消费升级,而不是大部分人所认为的消费降级。
瑞幸前期做的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打响品牌,如果在品牌树立好后,在保持低价的同时,能进一步缩减成本,盈利也不是不可能,这也是投资人所希望看到的发展。
此外,瑞幸讲的其他故事,无人机也好,流量变现也好,虽然目前还没有看到有比踏踏实实卖咖啡更能赚钱的样子,不过积极讲故事总比什么都不做好,让子弹飞一会儿,或许瑞幸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