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溶咖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杭州有个无声咖啡馆,他们用特别的光照
TUhjnbcbe - 2024/9/15 4:31: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706/4892467.html

记者李婷婷上城微融圈李凌婧陈莹

视频司春华

40岁的咖啡师陆俊是个帅气的小伙,系着围裙,正忙碌着。几分钟后,他熟练地为客人端上一杯自己制作的咖啡,室内顿时清香四溢。客人微笑着,微曲双手大拇指,向他打出手语“感谢”。陆俊也点点头,回报了一个大大的笑容,好似冬日暖阳。

陆俊和妻子杨迪都是先天性聋哑人。开店3年多来,这家星洲街上小小的咖啡馆,成了杭州许多听障人士的线下之家,也成为温暖普通顾客的地方——有人在这里得到治愈、有人在这学成手艺出师……

与周遭的热闹景象不同,这里没有背景音乐,也没有招呼客人的问候声,只有咖啡烹煮和杯子传递的声响。但客人们习惯来这里点上一杯咖啡,然后坐着互相“聊聊”,有着“说”不完的话。

00:22

他们的“热爱”

陆俊和杨迪是大学校友,他比杨迪大一届。杨迪是郑州人,她毕业后,和朋友到杭州来玩,便认识了陆俊。

两人都是射手座,爱自由,而且性格很像,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当时,杨迪是一名陶艺师,喜欢做手工;陆俊则做了10几年的平面设计师,经常在电脑上做海报设计。

一次偶然的契机,他们参加了杭州市和上城区残联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一节咖啡制作培训课上,他们看到一杯咖啡的拉花过程:黏稠的奶泡在咖啡师的妙手之下,旋转成一朵白色花朵,于是被瞬间吸引。

但学做咖啡的过程并不轻松。就拿打奶泡来说,咖啡师打奶泡时会根据牛奶与蒸汽碰撞的声音来判断奶泡的质感与厚度,但陆俊夫妻俩只能用手感受温度,用眼判断奶泡的打发程度。由于先天条件限制,一道看似简单的工序,他们要学会并做到熟练,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时间和努力。

“我爱人是个咖啡控,特别爱喝咖啡,当时我们就想,能不能转行做咖啡师。”杨迪向我们打着手语。借助手语老师的翻译,我们知道,当时他们参加完培训后,想去咖啡店打工,但因为沟通障碍没有成功。于是两人算了算存款,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找店面、弄装修,年3月,一个15平方米的手语咖啡馆正式开张了。当时,上城区残联还一次性给予了他们2万元的创业补助。

00:22

“Hi,我是无声咖啡师,您说话,我听不见,请用笔交流。”进入门店,可以在吧台看到一个小提示。店内的墙上,向顾客展示着“咖啡”的手语表达,交流板上记录了店员和顾客的暖心瞬间;在限定商品区域,摆放着杨迪设计的手语咖啡店的周边产品;吧台下方的主题墙,一幅幅生动的艺术画点缀了门店的色彩空间……这些都是由杨迪手绘和设计的,可以说把她对这家店铺的期许和热爱全都刻画进了这个安静的空间里。

而在点单柜台上,有杨迪绘制的专门设计的手持饮品单,顾客可以在上面指出自己想要的商品展示给店员看,咖啡种类、温度杯型等,同时还放着一本点单本,大家可以将需求写在本子上。在氤氲的咖啡香里,这些无声的元素,仿佛在用另一种方式静候并欢迎着顾客。

留言板上的“天使模样”

“老板很帅,人也随和,还特别‘健谈’!”说这话的,是在手语咖啡厅附近工作的汽车销售人员小高。每天工作日中午,她都会和小伙伴散步到这里,点一杯咖啡,和老板聊聊天。

最开始,小高看外面招牌写着手语咖啡店,就猜这家店老板会手语,但没想到会是听障人士。点了杯“澳白”后,她发现这是她“喜欢的口感”。

“他会在留言本上问我们咖啡的口感,和我们聊咖啡、聊生活。”小高原来一直以为,听障人士应该是内向且敏感的,但没想到陆俊和杨迪都十分外向、热情、开朗。久而久之,小高和她的小伙伴就成了手语咖啡店的常客,也成了夫妇俩的好朋友。

“平时他们会教我们一些关于咖啡的手语,比如拿铁的手语,就是一个人打铁的姿势。”小高比划着说,每天学一个手势,现在她们爱喝的咖啡的手语,基本都掌握了。

不久前,小高调到别另一个地方工作,离这里远了,但她们还是每周都固定约在这个咖啡馆,一起喝咖啡聊天。对她们来说,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他还是个心理疏导师呢!”小高和我们分享了个故事,有次她和小伙伴来喝咖啡,陆俊敏锐地感觉到俩人不太对劲,离开后给她们发

1
查看完整版本: 杭州有个无声咖啡馆,他们用特别的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