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咖啡师陆俊,留着酷酷的头发,调一手好咖啡,拉花也拉得特别好。
陆俊和妻子杨迪都是先天性聋哑人。开店3年多来,这家星洲街上小小的咖啡馆,成了杭州许多听障人士的“第二个家”,也成为整个街区最为温暖的地方——有人在这里“治愈”心情、有人在这学成手艺……
与周遭的热闹景象不同,这里没有背景音乐,也没有招呼客人的问候声,只有咖啡烹煮和杯子传递的声响。但客人们习惯来这里点上一杯咖啡,然后坐着互相“聊聊”,有着“说”不完的话——
一次技能培训课上被拉花技术吸引
聋哑夫妻萌生开咖啡馆的念头
陆俊和杨迪是大学校友,两人都是射手座,爱自由,而且性格很像,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一次偶然的契机,他们参加了杭州市和上城区残联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一节咖啡制作培训课上,他们看到一杯咖啡的拉花过程:黏稠的奶泡在咖啡师妙手之下旋转成一朵白色花朵,瞬间被吸引了。
但学做咖啡的过程并不轻松。就拿打奶泡来说,咖啡师打奶泡时会根据牛奶与蒸汽碰撞的声音来判断奶泡的质感与厚度,但陆俊夫妻俩只能用手感受温度,用眼判断奶泡的打发程度。由于先天条件限制,一道看似简单的工序,他们要学会并做到熟练,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时间和努力。
“我爱人是个咖啡控,特别爱喝咖啡,当时我们就想,能不能转行做咖啡师。”杨迪向我们打着手语。借助手语老师的翻译,我们知道,当时他们参加完培训后,想去咖啡店打工,但因为沟通障碍没有成功。于是两人算了算存款,萌生了开一家“无声咖啡馆”的念头。
妻子把对店铺期许和热爱
刻画进了这个安静的空间里
找店面、弄装修,年3月,一个15平方米的手语咖啡馆正式开张了。当时,上城区残联还一次性给予了他们2万元的创业补助。
“Hi,我是无声咖啡师,您说话,我听不见,请用笔交流。”进入门店,可以在吧台看到一个小提示。
店内的墙上,向顾客展示着“咖啡”的手语表达,交流板上记录了店员和顾客的暖心瞬间。
在限定商品区域,摆放着杨迪设计的手语咖啡店的周边产品。
吧台下方的主题墙,一幅幅生动的艺术画点缀了门店的色彩空间……
这些都是由杨迪手绘和设计的,可以说把她对这家店铺的期许和热爱全都刻画进了这个安静的空间里。
而在点单柜台上,有杨迪绘制的专门设计的手持饮品单,顾客可以在上面指出自己想要的商品展示给店员看,咖啡种类、温度杯型等,同时还放着一本点单本,大家可以将需求写在本子上。
在氤氲的咖啡香里,这些无声的元素,仿佛在用另一种方式静候并欢迎着顾客。
点单前台的本子里藏着很多故事
“老板很帅,人也随和,还特别‘健谈’!”说这话的,是在手语咖啡厅附近工作的汽车销售人员小高。每天工作日中午,她都会和小伙伴散步到这里,点一杯咖啡,和老板聊聊天。
“平时他们会教我们一些关于咖啡的手语,比如拿铁的手语,就是一个人打铁的姿势。”小高比划着说,每天学一个手势,现在她们爱喝的咖啡的手语,基本都掌握了。
点单前台的点单本,翻了翻,藏着很多故事。
来的客人们会在本子上点单,也会和陆俊笔谈——有人写:“好久不见了,今天你推荐一下咖啡吧”,还会提出“拉个小天鹅”的小要求;也有人在本子上和他交流:“你有考国际咖啡师资格证书吗?这个在哪里考?”
陆俊在后面回答:“有的,在残联培训中心考的。”
有一次,一个男士点了一杯手冲咖啡,喝了一口后就在本子上写配方的比例不对,应该怎么改。原来他是一名专业咖啡师,后来跟陆俊无声地聊了很久……到现在,大家已经写完了十多本,这些本子也都被陆俊珍藏着。
留言板上,最近有一条留言,让人瞬间“破防”——“如果世界上有天使,我相信那一定是你们的模样。有的时候,这个时代发展太快了,以至于忽视掉了许多美好而温暖的东西,通过文字的方式与你们交流,也在提醒着我们,这是一种可爱的交流方式,带有人与人之间无尽的善意。”
外地的听障人士慕名而来
“你用自己特别的光照亮这个世界”
咖啡馆开了3年多,陆俊和杨迪做着自己的一份热爱,也“治愈”着许多人。
来店里的客人中也会有一些听障人士,这里成了他们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他们用手语沟通,微笑交流着。甚至,还有外地的听障人士慕名而来。
当然,也有一些患有听力障碍的年轻人提出,能不能留下来打工。对于这一点,陆俊婉拒了,“因为门店太小,无法再负担额外的支出。”于是,他提出可以教学,只需自带材料,不收取任何费用。
比如,最近刚从这里“毕业”的一个年轻人叫小秋,来自舟山,今年24岁。学成后,回老家顺利在一家咖啡馆找到工作,月薪有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