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认识的一位00后结婚了,并且火速怀孕了。
天哪!多少80,90后美女还没有男朋友呢!
那又怎样?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一份报告显示,当不少80后,还在与“剩男剩女”的标签抗争时,第一批90后已经加入了离婚大军。
90后,好像也没那么叛逆嘛!不,90后可没那么简单。以下展示几位非典型90后,了解一下。
某美男子90后,每月花在护肤上的费用高达四位数。
某90后的清奇男子,醉心于研究古代团扇。某90后的学霸当大学教授了。某90后美女网红一场直播粉丝百万、收入千万。另有一位90后带着一群80后、70后创业,融资已进入C轮。还有一群90后,在抖音上玩得不亦乐乎。
还有媒体报道:90后开始拿保温杯了,90后开始叹息皱纹了……90后,他们太不一样了!90后,是一个更分化的群体。他们比70后、80后面临一个更多样、更跳跃的社会。除了年龄标签,他们在巨变的时代中面临更多元化的选择和人生观追求,也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
90后是一个与网络社会共同成长的崭新群体。他们的多元化,直接反映着这个时代的大变革,特别是商品经济带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的巨变。包括我们以前所熟知的60后、70后、80后,在这个巨变的网络时代,也逐渐改变着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
以90,00后这个新崛起的消费群体为代表,消费者在食品消费领域出现了大批的“变味”:
他们分化了:追求个性、圈层化。
他们进化了:消费升级、更冲动。
他们复杂了:吃的不仅仅是食物。
所有的新营销,就从这种变化开始......
一、分化——走向个性化的消费者
因为分化,消费者在不同的领域聚集成不同的小圈层,拒绝被“消费者”这个统一标签所代表。
消费者不再是铁板一块、大而化之的一群消费者,他们变成了三五成群的某一类消费者。
并且,小圈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标签可以完全代表消费者。
高知人群的知乎,文艺范的豆瓣,小镇青年捧起的快手、抖音,还有魔性的拼多多,二次元的哔哩哔哩,加上热词频出的微博,网红引领的直播界……消费者的兴趣分裂成不同的焦点,聚集于不同的圈层,他们喜欢吃什么,不由同一个频道决定。
大量品牌开始IP化、人格化,并赋予品牌性格,其目的就在于接近目标消费者那个圈层的特质,让人一看,忍不住惊呼“说的就是我啊!”“这个品牌就是为我设计的呀!”
我们发现,新商业环境下消费者口味发生以下分化:
1口味改变
改变的时代,消费者首先渴望吃到不一样的新东西。
改变饮食的国籍,寻求异域风情。
改变饮食的搭配,寻求跨界混搭。
改变饮食的种类,寻求新鲜物种。
改变饮食的格调,寻求特色环境。
这种改变,源自喜新厌旧的心理本性,也受到周围不断更新换代的科技产品的激发。
2口味矛盾
消费者在面对改变时,或者在面对相对立的选择时,充满了矛盾。
有人追求健康,但又对垃圾食品乐此不疲。
有人尊重传统,但又要求创新迭代求不同。
有人喜欢快捷,但又希望生活充满仪式感。
有人要求多样,但又迷失在选择的海洋里。
有人喜新厌旧,但又疯狂恋旧怀念旧时光
这种矛盾,可能是因为场景不同,可能是因为对新生事物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在工作场合,人们享受速溶咖啡的快捷;在闲暇时光,人们又迷恋手磨咖啡的格调。这种矛盾,给了我们颠覆、创新和混搭的可能,在矛盾的地方创新,让矛盾融合,可能会成为食品酒水行业新的机会。比如有人喜欢面包的柔软,又不喜欢过于柔软,解决这种矛盾,就有了干面包、华夫饼这种新品类。
3品位极致
跨时空、跨人群的食品竞争,一方面会淘汰落伍的竞争者,另一方面,人们的品味也更为讲究,普通的产品,很难经受住人们味蕾的检验。
从竞争角度来讲,普通的、标准化的食品在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大环境下,已经严重泛滥。各品牌为了突出自我,主动或被动革命,提升产品品质,连带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品位。
从消费者的品位来讲,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全球优质产品的扩散,消费者有更多机会接触、购买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消费品位也逐步升级。这种品位,包括食品味觉、食品卖相、食品体验、食品文化、食品理念等,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品位体验。每一轮消费品位升级,都会将低品质产品逐渐淘汰出主流市场,而极致化的产品则有更多机会获得高额利润,并主导未来。
在这种极致化的大潮中,每一款传统产品似乎都有可能走出一条网红食品的康庄大道。
比如,我们喝了多年的奶茶升级了,食材、口感、器具及体验经过大升级,诞生了“喜茶”“茶颜悦色”“奈雪の茶”这样的新生品牌。
我们习惯多年的方便面也被迫升级了,出现了更多方便食品的代替品,方便小火锅、热干面、朝鲜冷面、气调食品等,于是方便面的大佬统一坐不住了,推出了生活面。
我们印象中廉价、平凡的怀旧辣条,通过极致化也成功变身辣条中的“苹果”,变成了酷酷的、高级感的“hotstrip”,成功打入年轻超酷一族。
以上三组关键词的背后,是社会剧烈的变化和多种文明的交汇。
正如那首《从前慢》所唱: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我们可选的食品品类和品牌较少,可能很多年间,我们认准了某个老字号或者大品牌,便坚持不变了。
而现在,我们所在的土地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网络文明相互碰撞,新旧交替的冲击,使得我们可以在多种偏好间进行选择,因此,购买行为充满了分化和不确定。我们曾经用年龄、收入、爱好等固化标签来划分消费者,然后动用各种营销手段吸引、诱导消费者进行购买。但是网络信息越来越便捷,消费者越来越有所觉醒,越来越有意识地去叛逆刻板的标签,在某一领域、某一场景下进行小范围聚合。他们拒绝被年龄、性别、收入等标签简单粗暴地人为归类,拒绝被动营销,追求品牌与圈层的共鸣,乃至共生。
那些率先意识到消费者分化的品牌,已经在分化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间。价位上的高中低端,文化上的主流与亚文化、二次元与卖萌,人群上的高净值、白领、小城镇群体等分层要素,纷纷表现在品牌营销策略上。由此诞生了很多小众品牌,例如丧茶、卫龙辣条、乐纯酸奶等。
在消费分化的时代,品牌的新机会是做小众中的第一品牌,而非大众中的三四线品牌。
因此,我们需要把消费者研究和营销策划提前,借助消费者画像、大数据、用户圈层定制、小众社群运营来与消费者对话,找到消费场景,抓住小圈层中聚焦的消费时机和消费偏好,做针对性的分众营销。
二、不确定中的消费机会
以上种种,让我们觉得消费者变得很不确定。
不确定是个让人缺乏安全感的词。
但对于新晋品牌,确定性就是“没有机会”,不确定才有“商机无限。”
对于那些已经成熟的领域,我们不得不承认存在一定的品牌偏好和确定性。但对于那些正在受到新技术、新概念、新人群冲击的领域,不确定性、缺少占位恰恰给了新品牌新的机会。
不确定中的消费机会,在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被挖掘,食品品类日益丰富,消费者做购买选择题变得困难,营销空间也因此变得多元化。
不确定中有哪些消费机会?
机会就在于顺应消费者的变化——提供变化的理由和产品。比如:
新口味:像辣椒,除了辣味还有甜辣味。
新工艺:像酸奶,有冷藏的、常温的,还有低温发酵的,不同工艺有不同的独特风味。
新搭配:像饮料,可以是混合果汁,也可以是混合果蔬汁、非浓缩还原果汁,还有搭配牛奶的果汁。
新风格:像可口可乐的时尚装,农夫山泉的小清新,百岁山的高冷。
三、如何准确找到新消费机会?
我们建议通过以下路径寻找:大数据、聚社群、定制化、参与制和小众化.
1大数据
通过品牌自有的大数据,我们可以汇聚现有的消费者特性,如收入水平、文化倾向、购买动机、搜索偏好、购买历史、参照品牌。以此为根据,强化品牌优势,寻找相似的消费者。
另一种思路是找到目标竞争对手的大数据,研究消费者的购买偏好和生活方式,为品牌的改变找到参照点。
2聚社群
聚社群的过程就是目标消费者培养的过程。通过借助其他参照平台的社群向自己品牌的社群导流,我们对消费者的某些特征越来越明确,后期的品牌研发会更有方向感。比如做个性休闲食品的,可以借助辣条社群、游戏论坛、二次元小组引流。
3定制化
定制化优势在于预先锁定消费群体。具体的方式可以是预售、众筹、团购、企业定制、社群定制。定制可以体现在口味层面,也可以体现在包装设计层面,还可以体现在产品组合层面。
4参与制
通过已有的传播渠道,鼓励潜在消费者参与产品口味测试、设计创意、互动活动和分享评价,让消费者与品牌紧密关联。
新消费品牌,往往不求一下子覆盖所有人,而只求覆盖和持续影响某一类人,再让这类人相互影响,形成一个个圈层的影响力。
如果打个比方,上一个时代的消费品牌广告策略是搬一块大石头扔到湖中心,造出最大动静,而新消费品牌就像湖中扔出一块块的小石头,让小石头激起的涟漪最终连成一片。
5小众化
不服务模糊的大众,只满足个性的小众。越是小众,越要求具体,对消费者的认知就更接地气。小众化一要避免定位过窄,二要重视品牌忠诚和重复消费建设,三要重视客单价的提高,增加单个粉丝对品牌运营的贡献度。
拿速食面来说,康师傅和统一已经占据了方便面的最大市场,此时再进入这个市场,基本等于自杀,因此新消费品牌都是从速食面的大品类中切入一个小品类,比如螺霸王螺狮粉只针对口味独特的消费者做螺狮粉这一品类。
空刻意面则从速食面的市场中切出了意面这个品类来做品牌。
中国人在以前吃意面并不多,但随着消费升级的到来,消费者对于食品种类和口味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意面也便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消费对象,它是年轻人看中生活品质的体现。恰巧在意面这个市场,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头部品牌,因此空刻切中这个市场,可以说极具眼光。
它们都没有将品牌聚焦在大品类,而是聚焦在“小众”,这一策略我认为对于新消费品牌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于新消费品牌能否在初期赢得市场的最关键因素。
中国跟大部分国家不同的一点是市场非常大,在14亿人的市场中,几乎任何一个独特的品类都不愁消费者,打个比方,在法国,只做螺蛳粉的品牌,潜在消费者也许只有几百万,而在中国则有几千万,小定位的目标就是先赢下一个法国、意大利或德国。
“双定位战略”,作为根植于中国企业实际的原创智慧,一头链接供给侧,一头链接需求侧,强调从供给侧的创新和优势出发,根据行业趋势、竞争格局,以及消费者的价值维度去看待竞争,帮助企业家建立动态的战略与竞争协同,重构品牌认知,重新定义市场格局,帮您明晰新消费时代,品牌增长的底层逻辑,找到增长突破之道。
10月22-23日,山东·济南;双定位战略品牌课程总裁班线下课程正式开启,从战略到操盘,帮你系统解决营销困惑,帮您:
·系统解决竞争战略失位,找到产业制胜之道。
·系统解决品牌定位失准,找到品牌心智胜出之道。
·系统解决品牌传播失序,找到品牌品效合一之道。
·系统解决产品动销失策,找到企业爆品长销之道。
·系统解决营销场景失焦,找到品牌转化超级入口。
·系统解决流量转化失效,找到品牌增长突围之道。
导师简介
韩志辉: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
工商管理(消费大数据方向)博士后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光华博思特营销咨询机构总裁
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大学特聘讲师,客座教授
服务企业超家
雍雅君:
双定位理论创始人
中国十大品牌专家
中国品牌影响力年度贡献人物
光华博思特品牌总监
刘鑫淼:
中国品牌农业战略推进中心主任中国食品报网《品牌农业》栏目执行主编光华博思特品牌策划机构品牌专家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农业品牌周组委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美丽乡村公益基金智库专家京东农场品牌顾问中国十大策划专家、诸葛亮策划奖获得者
于润洁:
中国人民大学MBA
《中国经营报》特约案例评论专家
擅长快消品行业新营销模式的研究与规划
朱延辉:
新营销实战专家
新经济营销方法论倡导者
山东大学新营销高端签约导师
前淘宝皇冠店掌柜
腾讯大学、北大荒大学特约营销专家
周亚飞:
品牌营销专家
资深策划实战派
中国成长型品牌操盘手
课程介绍第一天
极度竞争时代,
如何运用“双定位战略”找到品牌增长制胜之道
韩志辉博士:
《双定位战略,开创竞争新格局》
课程精要:
2021年,全球化经济竞争激化,百年大变局演进加速,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作为企业家如何应对挑战,如何重构竞争战略,如何通过创新突破增长瓶颈以及环境的困局?这堂课给你答案。
雍雅君:
《品牌双定位,赢在制高点》
课程精要:
品牌就是传递相信的力量;好产品卖不过好品牌;双定位如同一太极中的阴阳两极;
找到定位制高点,千方百计争第一;让品牌拥有触摸灵魂的力量。
第二天:
从战略到操盘,系统解决品牌增长之惑
刘鑫淼:
《区域品牌抢C位,系统导入双定位》
课程精要:
企业竞争靠品牌,产业竞争靠生态;
区域特色产业的竞争,已经进入生态集群化竞争时代!
企业没有绝对竞争力,流失的是市场;
特色产业没有绝对竞争力,流失的是企业、人才和一切。
从区域产业规划,到区域品牌双定位;
从品牌核心价值,到产业竞争壁垒;
从龙头企业培训,到区域品牌集群化管理;
导入品牌双定位理论,系统打造区域产业绝对竞争力。
于润洁:
《双定位“智造”长线爆品》
课程精要:
品牌年轻化的本质,就是不断推出新的长线爆品。
双定位从供需两侧出发打开洞察消费需求的法门
讲透挖掘产品买点的诀窍,拆解打造长线爆品的战法!
朱延辉:
《激活新消费:从内容种草到超级转化》
课程精要:
从老传播的三件套,到双微一抖,一猫一红一知乎;
从内容种草到一站式“拔草”;流量7剑帮你搭建从新客获取到消费频次捆绑路径地图;帮你基于“7+”成交模型实现超级销售转化。
周亚飞:
《场景营销,让品牌快速“出圈”》
课程精要:
场景营销,品牌落地必经之路;从渠道争夺到场景制胜;
布局视频化场景营销,打造沉浸式场景营销
解锁品牌落地新思路,让品牌快速“出圈
他们都在学:
正大集团,温氏集团,思念食品,铁骑力士,惠发食品,祖名食品,中沃体制能量,燕谷坊集团,明月海藻,乾宝湖羊,海和食品,晋龙集团,中椒英潮,豆黄金,核磨坊,冠珍轩食品,永盛斋食品,杜康酒业,荣康按摩椅,锣响挂车,狮王瓷砖,内蒙古加米亚,黑龙江绿丰面业,吉林正方农牧,,易邦生物,海尔集团,太阳雨,四季沐歌,唐骏汽车,丽驰汽车,禹王集团,圣泉集团,大丰机械,赛邦国际,汇金集团,得象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