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小伙伴每次冲完咖啡,都会有观察粉坑的习惯。若咖啡渣在滤杯边缘均匀分布,形成了漂亮规整的粉坑,便下意识地认为这杯咖啡的味道应该不错。
然而前街留意到有些咖友对好看的粉坑尤其“迷信”,甚至还没喝就已经下定论,“从粉坑我能看出这杯咖啡不好喝”。事实上真的是这样么?
为什么要观察粉坑?
我们通过看粉坑,确实能从中找出自己在操作阶段有没有存在失误。比如水流大小是否稳定,绕圈有无偏差,或者咖啡粉研磨是否均匀、粗细合不合适等。用一位网友的话来说就是,“变形的粉坑只是给远方朋友分享下你翻车的姿势罢了!”
当我们冲完一杯咖啡,觉得味道不对,此时粉坑或许能提供我们更快地找到问题所在。
像咖啡味道苦涩,粉坑表面如果呈现湿答答的泥泞状,表明细粉太多导致过萃;咖啡杂味明显,粉坑厚薄不均,可能就是水流大小和绕圈的把控不稳定;味道寡淡,粉床与滤杯边的粉墙断成两截,通常是绕圈太小或断流造成的萃取不均……
注意!没有哪个“粉坑”是标准的
对于粉坑的形状是否好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标准。有人觉得喜欢“火山坑”,有人追求“圆锥坑”,也有人崇拜“深坑”。想要好看的粉坑,只要多加练习注水手法,形成均匀分布的坑体并不是难事。
影响一壶咖啡好喝与否的变量成千上万,好看的粉坑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一杯咖啡的风味如何。好看的粉坑可能味道并不完美,不好看的粉坑也会有好喝的咖啡。粉坑只是作为我们判断咖啡冲煮框架是否合理的一个参考因素,绝非主因,切勿本末倒置。前街认为如果是冲煮手法的原因造就了粉坑有很大缺陷,才值得去深究原因并加以改正的。
别太纠结粉坑了
与其纠结粉坑怎么冲的好看,不如先了解咖啡的主体风味,品尝后风味是否有缺陷,再结合粉坑去调整或纠正冲煮上的问题。比如烘焙度、滤杯特点、研磨度、粉水比、水温、时间等等关键因素。
如果你在冲泡的时候遇到风味不对却不知道如何调整,这时就应该从标准上做起,一杯萃取比较均匀的咖啡,粉坑状态呈现一个碗状,四周的粉壁厚度一致,跟着滤杯的走势缓缓延伸到底部,底部坑平直。
不可否认,冲出一个平整的粉坑会令人舒适,说明咖啡人苦苦练习的注水手法终于过关,从而找到满满的成就感。可能这就是大家老是追求“梦中情坑”的原因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