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看起来烂大街的创业点子,可能都有机会,比如看起来毫无希望的奶茶店。
新的故事可能是上海的茶家TPlus,一年半内开了19家店;或者是广东的喜茶——在去年8月拿到1亿元的投资之前,它通过自身经营在4年内开了三四十家店。在广州或深圳,喜茶进驻的都是购物中心,一开就是平方米的大店;TPlus一般开在写字楼附近,在淮海中路的店隔壁就是星巴克,它甚至开到了静安寺的上海商城楼下。
奶茶业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什么新故事了。除了喜茶、TPlus,还有一芳、朴茶、茶桔便等这些最近冒出来的新品牌。在他们的宣传中,有若干相似的新东西:品质和健康——强调茶好“原叶茶”、“鲜牛乳”;强调设计感,logo、包装或门店室内设计都更加简约入时;菜单中有不少玛奇朵、鲜奶等系列产品。而从选址和定价来看,他们都更指向年轻上班族这个消费群体,而非大中学生。在各个外卖平台的“下午茶”选项里,不同品牌的奶茶均在列。
其实上海这个挑剔的城市,已经经历过若干轮奶茶店的洗礼,从最初的快三秒、街客和茶风暴到coco都可、快乐柠檬,1点点,再到现在的这些。
最早的一批连锁奶茶已经消失了,它们曾经都非常火爆,街客曾经在爆发期(年左右)在上海的门店数达到家,之后的茶风暴也曾达到过家的规模。Coco都可、快乐柠檬可能算是生命周期较长的,但奶茶很难有什么品牌忠诚度可言,而且这个行业始终没有出现诸如咖啡行业里面星巴克这样的“大公司”。尽管Coco都可已有家的门店规模了,你可能还是会觉得奶茶是个小生意。而至于行业服务,很多时候好像是被直接忽略了。
这和它最初出现的形态有关。
你可能还记得年代末年初代奶茶饮品店的样子,现在看来它们的卖相和经营方式都非常简陋:加工好的奶茶粉末加水冲兑而成。这也是服务员一般会猛摇一通再递给你的原因。
这些奶茶店一般开在大中学校附近或者是上海的西宫、七浦路这样人流量大但消费力却不高的地方。只有5、6平方米或更小的空间,只有窗口的外带没有座位,和手抓饼或炸鸡排店相邻。
最早的一批品牌——街客、茶风暴、避风塘奶茶,如果拿掉商标名字,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都是3~4元一杯;菜单的同质化非常高:香芋、香蕉、巧克力或草莓口味奶茶……
这也是一直到现在奶茶都被认为“低端”的原因——它没有消费体验——这恰恰是品牌差异化和产品溢价的重要部分。
这同样造成了行业门槛低,复制和跟风便也成为了常态。
虽然现在大多奶茶店都在原料上进行了改进,加入了现泡的茶汤加上奶品制作。不过,奶茶的制作工艺普遍来说不算复杂。配料如珍珠果或者奶盖都是半成品提前制作好的,顾客下单的时候只要将配料混合即可。与之相比的是,即饮咖啡的制作工序更复杂,奶泡需要现打的,咖啡一般是现场萃取的。
即便是制作工序相对简单且容易标准化,但真正能保持出品稳定的奶茶品牌也并不多。这跟品牌培训和管理方式有关。
不像厨师或者咖啡师有成体系的职业资格认证,奶茶店员基本上和普通服务员要求相当。几大连锁给员工培训时长一般很短:TPlus为60天,一点点的培训是30天,快乐柠檬的员工培训是15天。这导致了从业人员可能会水平参差不齐。珍珠奶茶的发源地台湾有“调茶师”的认证。一些奶茶品牌在人员培训上有更严格,比如说发明珍珠奶茶的春水堂采用的是师徒制。
相比其他餐饮形态,开奶茶店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
奶茶店的启动资金一般只要35~40万元(一线城市的黄金地段可能需要60~70万)。一些产品单价低、目标消费者为学生的品牌如珍奶会所和蜜菓加盟开店费用更低(蜜菓的开店费用在16~20万元)。而相比之下,开家咖啡馆在技术和资金上都更困难。拿加盟来说,太平洋咖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