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连咖啡的创始人,是我非常期待的一次对话。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每天都会喝至少三杯拿铁咖啡。我品尝过大多数上海知名品牌咖啡店的咖啡,也用各种不同的途径订过咖啡外送。在产品的品相和服务品质方面,我大概能做一个入门级的产品经理。
面对张晓高,我最想问的还是咖啡本身的话题。
Audrey:“我一天需要喝三杯拿铁咖啡。”
张晓高:“你喝拿铁?为什么不喝黑咖啡?”
Audrey:“我觉得一天喝三杯黑咖啡,我的胃未必受得了,加点奶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吧。我很好奇,像您这样的从业者,您一天要喝几杯咖啡?”
张晓高:“我每天下午的1点开始,就会在我的办公室里不停的测试挑选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豆,当然喝它们泡出来的咖啡是必须的!”
还未等我问出下一个问题,张晓高就开始推广起了他的新产品,一款咖啡味更浓郁的冷萃咖啡。
我品尝着这个新产品,开始了下一波录制前的聊天。
Audrey:“我觉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喝咖啡了,口味的要求也越来越个性化了。”
张晓高:“这可能是你个人的感受,但市场的反馈不太一样。现在中国90%的人还是更倾向于喝速溶咖啡,有咖啡伴侣的那种。剩下的10%里仅有不到2%的人会选择黑咖啡,也就是在没有任何味觉干扰的情况下去感受咖啡最本质的味道。”
这样的一些对话在录制结束两周之后,依然能留存在我的记忆中,并能让我大致复述下来,是因为这个市场远比我想象的大,而真正懂咖啡豆的人,如同懂威士忌不加冰的人一般——只是极少数。
我开始从这些数据中明白——为什么在中国咖啡市场三足鼎立的当下,即便是街边一个不知名的小店都会想要在时代的风口下分一杯羹。
正式录制之前,我们俩个很放松地坐在棚里。
他说他是第一次参与这么长的专访,希望能把自己的品牌理念清晰地呈现给观众。
后来,我们的编导送上了来自星巴克、瑞幸和连咖啡的三杯咖啡。气氛变得有些严肃,我们直白的抛出了这个路人皆知的咖啡市场的残酷“厮杀”。
录制正式开始了,开机!
和刚才聊天的节奏完全不一样,张晓高的措辞变得非常严谨。他不漏出任何的数据,这给我们的采访过程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没有数据,如何佐证商业逻辑?
我们的节目制作用了2周的时间,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这两周内,太多的咖啡市场的头条消息行走在大街小巷——也让我们明白了他为何如此应答。
瑞幸与腾讯牵手,星巴克与阿里联盟,运用小程序为主要流量通道的连咖啡该如何应变?
资本泡了一杯咖啡,这杯咖啡的品质究竟如何?这颗咖啡豆的生命周期和成长轨迹又是如何?除了这些局中竞逐者之外,那些拥有星罗密布般咖啡机的连锁餐饮,又该如何布局?
写完这篇稿子,我喝到了一杯麦当劳的咖啡,售价23元,品相与连咖啡神似,保温材质改用了小包的一次性冰袋,成本估计更低。
看咖啡市场的风云骤变远比喝意式浓缩还要刺激。
镜头之外的趣事,《观察佳》为你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