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对于西安咖啡馆的印象就是上岛咖啡、老树咖啡这类传统的连锁店,环境偏欧式,里面人不多。
那应该是十几年前吧,我当时还在上高中,第一次去咖啡馆还是家里亲戚带着去的,说实话内心挺紧张的,觉得这是有钱人才去得起的地方。
不知道哪一年开了第一家星巴克,之后咖啡就变成了身份的象征,庆幸的是那几年咖啡在西安并没有普及,能在星巴克里聊天的大多都是西装革履的体面人士。
不过这几年,随着改革春风的西进加上经济的腾飞,咖啡早已不像过去那样让人遥不可及了,尤其是对于年轻人,喝咖啡简直比喝水还容易。
如果你来西安旅游,不在钟楼端着咖啡拍几张照,似乎就赶不上潮流。
西安这几年的咖啡馆可谓是遍地开花,除了一些知名的连锁品牌外,一些独立的小众咖啡馆也成为了人们追捧的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件好事儿,算得上是消费升级带来的新鲜体验(但是在写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担心,害怕这个话题会惹怒众人,不过后来一想,又不是在针对谁,况且也并非为了贬低谁去吹捧谁,所以这么一想,就觉得无可厚非,毕竟我自己也是资深咖啡爱好者)。
人人都喝得起咖啡也是件好事,毕竟曾经很多无良媒体和艺人总会给人洗脑,认为喝咖啡是件高雅的事情,比吃大蒜高雅。
至于到底哪个更高雅我不懂,我只知道外地朋友来西安我会带她去回民街吃泡馍,之后再找家咖啡店打发时间。吃泡馍离不开糖蒜,就像喝咖啡离不开手机。
我时常也会给朋友讲我理解的西安咖啡文化,当然我只是咖啡爱好者,对于咖啡的评价是一窍不通。
好了,言归正传,西安这几年的咖啡馆可以说遍布大街小巷,很多咖啡馆的装修设计也是非常的吸引人,因此也造就了一批“网红”店。
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就好比你告诉我十年之后美国人早餐顿顿喝豆浆一样,我会认为你疯了。
不过现实确实如此,打开某点评,只要搜索关于咖啡的话题,出来的大部分都是大波浪大长腿小姐姐的各种美照,虽然整张照片修图比例占多少咱不知道,但人和背景确实颜值都很高。
相比起来,像我这种不会拍照的土老冒只能把咖啡拍成文中照片的样子。得了,咱这也算是高度还原,毕竟自然的才是最美的嘛。话虽这么说,可我总觉得如果照片拍不好我这杯咖啡不是白买了吗?
这个不是咖啡
其实最早的时候接触到的咖啡应该是雀巢的速溶咖啡,在家就能喝,根本不需要坐在店里拍照。第一口喝的时候感觉难以下咽,但大人告诉我这就是咖啡的味道,我那时候一直纳闷这么苦的玩意儿究竟是谁在喝?
长大之后才知道,这些所谓的速溶咖啡根本算不上咖啡,因为里面有植脂末,这玩意可不是个好东西,会堵塞血管,当然如今很多奶茶里也有(各位还会继续喝吗?),甚至我在某国外大型家居店的自助区也看到了,把植脂末公然跟白糖放在一起,让客人自行添加。
往上说速溶咖啡不是咖啡,而真正的咖啡就是把咖啡豆磨成粉,再用各种方法过滤出来的,那才是真正营养又美味的咖啡。
咖啡豆的产地很多,在我国以云南为最佳。
当我了解到我人生的前十几年喝的都不是咖啡的时候起,我就开始尝试着去喝一杯真正的咖啡。那应该是上学时候的事情了,对于生活费有限的我来说,咖啡无疑是装13的最佳利器。
一开始某德基某当劳里就有咖啡,动辄十几二十元一杯,说实话这个价格不算便宜,已经快赶上星巴克的价格了,而那时候的我应该还没大学毕业,所以喝咖啡只能是在情侣约会的时候进行,反正都要花钱,不如花在刀刃上。
当时像上岛咖啡这类的连锁店还在,论价格其实二者之间差不多,但总感觉在逼格上要也逊色于星巴克麦咖啡这类的店,就好比胡辣汤和法风烧饼都卖十块,但很多人就是喜欢后者,当然如果把胡辣汤改名为生椰菜烩肉丸罗宋汤,估计效果就不一样了。
上学时期大部分时间同学聚会会选择去上岛一类的店,那里除了能喝咖啡,有些包间还能打麻将,但是情侣约会一定是星巴克,这是规矩。
可惜那个时候的手机拍照功能太low,总不能随身携带个数码相机,要不然现在的我应该也能攒好多照片。
大学毕业之后,星巴克依然是高不可攀的梦想。二三十元甚至更贵的价格换来在店里长达两个小时的久坐,只为拍一张照片的生活我是经历过,但说实话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相反,我的很多女同事却乐此不彼。
当然,这个事情上也没有谁瞧不起谁,只是大家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不同而已,毕竟能在星巴克坐两个小时也不容易,记得那几年有位同事买了台苹果笔记本,之后只要下班都能在单位楼下的星巴克看到她和笔记本的身影,似乎这已经成了一种标配。
也就是那几年,某社交软件上有了朋友圈功能,这可给无数爱拍照的小姐姐带来了福音,过去只敢在微博上发给不认识的人看(除非关系好的人会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