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溶咖啡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那些试图拯救上海独立咖啡馆的年轻人
TUhjnbcbe - 2023/4/8 12:32:00

01

年的春天,因为一些好事者的拱火,咖啡险些变成了一个贬义词,被打上了消费主义、精致主义的标签,这让很多咖啡爱好者和从业者感到失落。

其中就包括小鹿。

小鹿接触精品咖啡是在年。当时,她在杭州读大三,正赶上西湖边接二连三地开了很多有趣的小咖啡馆。只要有空,小鹿就会去喝一杯,还爱追着老板问很多小白问题。

一来二去,她半只脚踏进了咖啡行业的大门。

毕业后,小鹿顺理成章进入美食媒体工作。带她的前辈是专业咖啡产品经理、资深烘豆师,对咖啡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也让她受益良多。

她还记得自己做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杭州咖啡地图》。

为了这篇文章,那位前辈带着她,花了两天时间,足足走访了杭州四十多家独立咖啡店。

它们有的藏在社区商业街,有的躲在弄堂尽头,风格各异。去到每家店里,他们都要喝上好几杯,细细分辨豆子的风味、烘焙的程度以及冲泡的手艺。

对堪堪入门的小鹿来说,工作量是巨大的,她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的新知识,并且通过实践和训练快速对不同类别的咖啡形成判断与认识。

小鹿却感到很幸福。她喝到的不仅是口味,更是文化与情感。

“咖啡提供了神奇的连接感,让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产生同样的语言,比如品鉴咖啡的语言、感受豆子的语言,然后自然而然地因此成为朋友。”

因为咖啡,小鹿结识了很多朋友,有咖啡店的常客或老板,也有萍水相逢的同好。

有一年,她在上海喝到了一家来自大理喜洲的咖啡,朋友们一起围坐在吧台边,喝着咖啡,听老板讲远方故乡的故事,讲大理的传说与习俗,很是快乐。后来,小鹿去大理旅游,特意找到这家店。时隔多年在大理重逢,聊着咖啡,老板还热情提供了很多大理本地攻略。这让小鹿很受触动。

不知不觉,咖啡成为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

02

在小鹿不算短暂的经历里,国内的咖啡行业已经迎来过几次改革风潮,从速溶咖啡的商业化,到连锁咖啡品牌的规模化,到精品咖啡与独立咖啡店的兴起。

她本以为会陪伴行业走入灿烂的*金时代,没想到先看到他们陷入窘迫的困境。

老麦咖啡馆是上海知名的独立咖啡店之一。店里的招牌是主理人老麦特调的姜汁拿铁,减弱了牛奶的用量,用姜汁调配出浓郁的口味,辛辣却不呛人。

这家咖啡馆颇有资历,经营已有十年,曾被认为是上海咖啡的一面旗帜。门店最初开在桃江路上,后因变故迁往武康大楼,又开了胶州路分店。

地址变过,但韵味没变。咖啡馆内部依旧保留着主理人老麦喜欢的中古风,来自世界各地的老照片、旧CD、火柴盒或其它装饰散落在咖啡馆内部,被时光酝酿出“老克勒”的风韵。

可惜这个春天,老麦过得并不容易。

从三月起,两家咖啡馆都面临着营业额下降的问题。当时胶州店只能外卖,但“对于一个咖啡馆来说,想通过外卖很难提高营业额,杯水车薪。”

后来,他既要支付空置期的房租,也要承担原材料的报损费用,“之前的豆子都废了”,为了准备开店还得购置新豆子。

生活不单没有给他开门,反而关上了窗。

这并非是老麦一个人的困扰,同样是很多独立咖啡店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相比于大品牌连锁店,他们的现金流规模更小、流动更紧张,主要靠日常流水来周转,如今停摆几个月,现金流岌岌可危。

疫情期间,一篇《救救小店!疫情下的38位上海咖啡店主自述》在小鹿的朋友圈刷屏。

芦田家是家以线上微店经营为主,线下为辅,以体验模式营业生存的咖啡馆。但因为疫情原因导致物流全部停止,不管是上海还是外地的客人都无法正常下单,仅仅两个月亏损不下万。

咖啡店hiddentrack的主理人小栗过去几个月最难受的时刻,就是亲手倒掉那些过期的牛奶的时候,库存的浪费带来了心理上很直观的无力感。

封城导致完全零收入,现金只出不进,MOBYS魔焙咖啡在这个春天门店被迫关闭,完全无法组织任何工作。店主尤雅甚至无力去详细计算经济损失。整个疫情期间,她脑海里只盘旋着一句话:先能活着见到面,再说想说的话吧!

每位店长都对经营已久的小店充满了感情。这是他们倾注了价值与理想的地方,是盛放生活与热爱的栖息地,是与社区和朋友紧密连接的家园。

他们都希望能撑下去,但谁也不知道要撑多久、能撑多久。

没有人想见到理想的落败,小鹿也不想。

作为咖啡爱好者,离开了媒体的小鹿加入了小红书社区内容部,负责美食类内容的运营。在这段工作经历中,她有机会接触了解更多上海本地的独立咖啡店主。她相信自己能做的不仅仅是多买几杯咖啡。她和公司内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拍即合,成立了专项小组。

小红书内部有个很人性化的提案机制。如果员工们想到了有意思、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主动进行提报。只要合适,平台会尽力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完成。

“好久不见”项目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提出的,从提案到立项,只花了一周。

项目的主要诉求有两个:一是希望让这些独立咖啡店重新被激活、被看到,二是让上海人民感受温度与温情。

在这样的前提下,小鹿和同事们很快敲定了活动形式和主题。他们决定邀请上海的多家精品咖啡品牌一起,免费在线下送出5万杯咖啡,和所有朋友说一声:“好久不见”。

他们不想、设置任何门槛,也不想做过多干预,只想完成一件纯粹的事情,“就像日常生活里,你走进一家咖啡馆,可能经历的事”。

每个人都很期待这个活动落地,也期待生活早日重归于人间烟火气。

03

现实的不确定性让项目充满了不确定性。

大家以往做项目,有统一的落地时间,可以往前倒推出明确的时间节点,方便一步步推动。

这一次,活动里充斥着未知。

不知道还要多久,人们能够出门,咖啡店能开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工厂会复工,需要制作的物料能到位;还有一百多家咖啡馆,每一家都是独立运行的支线,他们各自会遇到什么状况,面临什么规则,也都是扑朔迷离的,无从预测。

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次微小的意外,都会导致活动上下的多次调整,从文案到物料,从线上到线下,都经历着反复且繁复的变故。

直到项目落地的那个周末,大家的心依旧悬在半空中,晃晃悠悠的。新闻通知,多个小区因故管控,不少人无法出门,她难以判断在如此复杂的境况下,有多少人愿意为一杯咖啡赴约。

而当她踏上熟悉的街道时,那些未知的都有了答案。

几个月前,这些街道悄无人烟,安静又寂寥,路边的小店牢牢锁着,徒留各具风格的门脸,低调地展露着风情。那绝不是她印象中的样子,——过去,总有不同打扮的人群热闹地簇拥在这里,有人捧着花,有人牵着狗,有人拿着相机,空气中弥漫着散不去的咖啡香气。

好在,热闹与喧嚣回归了。

空荡荡的街道逐渐被人群填满,大大小小的精品咖啡店陆续开门营业,新鲜烘焙的豆子重新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走在路上,人们或行或坐,大多捧着一杯咖啡。有人忙着拍照留念,有人细细品鉴,也有人情不自禁地举起杯子与路过的陌生人示意问好。

咖啡杯套上写着“好久不见”,人们的眼睛里也同样印着这句话。

即便再过很多年,小鹿确信自己依旧会记得这些热泪盈眶的时刻。她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咖啡的温度是如何撬动人心,又是如何为人群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那天,她还收到了很多店长发来的消息。其实大家很清醒地知道,单纯靠一场活动很难消弭困境,但他们不约而同地从汇聚的人群中感受到了一种能量,重燃了勇气与信心。

比如老麦,很坦白地表示,参加这个活动,没有带来太大的现实收益,但他感受到了上海市民的温度,也看到了小红书平台带给小店的温情。

没过多久,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关闭了胶州路上的分店,清售餐具,准备把这里多出的现金流投入武康大楼店,希望能多撑一段时间。这是他的断臂求生,”这是我的最后一家咖啡店了,砸锅卖铁也要坚持下去。“

曾经他说,要生活着,而不是活着;

如今也坚持,要活着,更要生活着。

对此,小鹿深以为然。

好几年前,小鹿曾经做过一份咖啡榜单,无意中让榜单第一的咖啡店获得了超出意料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些试图拯救上海独立咖啡馆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