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梵高的露天咖啡馆这幅画。它也是我买过的一本介绍后印象派绘画书籍的封面。这幅画算是那种我一眼就喜欢上了的。正如有些歌我们只听一个片段就无可救药地爱上那首歌曲一般。这种爱要是爱上了,那么几乎就是一辈子的事情了。
关于这幅画我差不多写了不下三四篇的评论了吧。即便如此,我今天还是打算再写它一下,不过要从另外的角度,或者说从较为逻辑性的而非感性的角度来考察这幅画。
之前写这幅画我大多是从色彩的角度以及色彩所引发的形而上来展开的。今天我把这幅画用CSP(CLIPSTUDIOPAINT)软件对它做了一些结构性的分析。结果还真的发现了点儿梵高构图的秘密。
契里柯《一条街上的神秘与忧郁》正如我们所知的意大利超现实主义画家德·契里柯爱用多个异构的消失点来建构他的绘画。消失点的目的很纯粹,就是在我们眼睛的视平面上构成虚拟的三维空间。一个画面当然可以有多个消失点,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但契里柯的消失点之所以异构是在于同性质的消失点同时存在于画面相近的地方。对于我们眼睛而言,对于远方正前方的消失点必然也仅能有一个,否则就会对我们的视线产生不可抗拒的干扰。而这恰好是契里柯与我们玩儿的把戏。契里柯喜欢尼采的哲学,他通常并且也喜欢在他的绘画里呈现出尼采哲学的理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契里柯的超现实主义画作总会萦绕起哲学的那种反应之故。
德·契里柯出生在年,两年后,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就离世了。若非今日我用软件来分析了一下梵高的画作,我实在是不知晓梵高竟然早在契里柯的很多年前就玩上了异构消失点的把戏。
我们看上图。这是我用软件解构露天咖啡馆所得的结构图。两个红色线条所组成的角便是两个异构的同向消失点。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第一眼会对这幅画产生出非同寻常的感觉,因为它本身就是非同寻常的。再加上梵高又善于使用灿烂的对比色以及他那特有的富于情绪的笔触。所有诸因素加诸在一块就形成了我们对于此画的一种神秘性。
梵高的这幅画,在结构与用意上与契里柯的超现实主义画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形式上却依旧保留了后印象派的风格。从这一点来看,梵高是要高于契里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