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溶咖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喝一杯刷锅水 [复制链接]

1#

法国大革命前,巴黎普蔻咖啡馆,一位小个子的年轻*官经常来喝咖啡,有时没钱结账,就拿*帽抵押。后来,这名*官成了名震欧洲的拿破仑,行*打仗时,永远随身带着一台手摇磨豆机。

喝多少磨多少,随时可以喝上手磨咖啡。

1

真正喝咖啡的人对味道和咖啡馆的气质很挑剔。

B站用户“半佛仙人”说目前市场上的咖啡就是“刷锅水”,味道很难喝。

星巴克咖啡馆没有小杯,小杯叫做中杯,中杯叫做大杯,把大杯叫做超大杯。罗永浩在微电影《幸福59厘米之小马》里被服务员整蒙了,“我不管这是什么杯,我就要三杯里面的中杯。”

咖啡和咖啡馆变得越来越魔幻。

年,霍华德·舒尔茨买下星巴克,山寨成意大利咖啡馆:主打意大利浓缩咖啡;没有座位,客人站着喝完就走;没有外卖的;没有纸杯子。

霍华德笃信:只要你喝过了意大利的咖啡,你永远不会想喝别的咖啡了。

这可能是一家真正的咖啡馆,但美国人民不答应,于是星巴克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前几年,有本经管类图书出版,名字叫《星巴克:一切与咖啡无关》,书里讲到了很多星巴克的经营和管理之道,说星巴克只关心两件事:咖啡和人。

书里有一句话:永远不要怀疑一小部分尽心尽职的人能改变这个世界。我没有怀疑,只是翻遍全书,没有找到星巴克关心的咖啡在哪里。书名真的很贴切。

咖啡馆不是只有星巴克。前两年,北京五道口的桥咖啡倒闭了。我很是伤心。我是桥咖啡的长期会员,无论任何时候去五道口,总要去桥咖啡坐一坐。其实,我喝咖啡会上头,他们家的早餐好吃。

还有,没有任何理由的,坐在那里很惬意。在其他咖啡馆从来无法感受得到。除了咖啡,咖啡馆有它独立存在的意义,就像它是一个有灵*的处所。

后来,在另一个地方遇到了桥咖啡的前员工,一位老大姐,就像老朋友一样聊起了桥咖啡,竟然有流泪的冲动。

2

其实,星巴克最开始不是卖咖啡的,是买卖咖啡豆的。

年,英语教师杰里·鲍德温·温丞、历史教师吉夫席格和作家戈登·波克“三人教研组”合作开了第一家星巴克,专门销售高品质的咖啡豆,从原产地直接进货。

现在的星巴克声称是全球采购咖啡豆,保证你在每一家店喝到的咖啡味道都一样。瑞幸咖啡号称是从埃塞俄比亚等全球四大著名产地购买咖啡豆,而且是上等的阿拉比卡咖啡豆。

过去几年,全球的咖啡豆产量大约在1.6-1.7亿袋之间,高品质的咖啡豆有限。以最出名的蓝山咖啡为例,咖啡树生长在牙买加蓝山最陡峭的山坡上,每年的产量仅有4万袋左右(每袋60公斤),其中80%销往日本。

在20世纪60年代,蓝山遭遇飓风袭击,日本仗义救了一把,牙买加投桃报李。所以,如果不是人品爆发,是不可能在咖啡馆里喝到真正的蓝山咖啡的。

北美人民也爱喝茶,年12月,波士顿发生茶叶事件,北美移民为了彻底断绝英国增加茶叶关税的念头,干脆改喝咖啡。咖啡成为爱国饮料。

更现实的考虑是咖啡因的成本,美国靠近加勒比海与拉丁美洲的咖啡园,咖啡进口关税低至几分钱,甚至零。同样是喝咖啡因,干嘛不喝咖啡,又便宜又实惠。

20世纪50年代的广告反复地告诉美国人:喝上好喝的咖啡,是美国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3

咖啡养活了很多人。星巴克说,在苏门答腊的咖啡豆产地,当地工人每天可以手工采摘70-80公斤咖啡豆,养活一家三口人。

埃塞俄比亚人声称:“咖啡是我们送给全世界的一件礼物。”据说,最早的咖啡树是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牧羊人发现的,大家吃完咖啡豆后精神亢奋,于是咖啡豆被当作提神药流传。

今天,埃国的咖啡园有40多万公顷,出产全球最优质的咖啡。咖啡豆占到总出口总收入的60%以上。

4

星巴克是小资情调圣地,这与17世纪晚期的法国咖啡馆文化遥相呼应。法国布尔乔亚兴起,画家莫奈、作家海明威、思想家萨特、波伏娃混迹于咖啡馆,一批文化名人成就了欧洲的咖啡馆。

画家凡·高曾寄居在一家咖啡馆的阁楼,他说:“我希望将来有一天在这家咖啡馆举办一次我的个人画展。”

在更早些时候,法国人们还认为,咖啡会导致中风、阳痿等疾病,医生断言,咖啡对大部分居民都是有害的。

最终是经济算计战胜了恐惧。越来越多的小市民和穷人来咖啡馆,节省家里的油钱和取暖费,还能免费看报纸。

17世纪的咖啡馆在英国遇上了情色炮弹。

英国酒馆不限男女,欢迎女士加入。咖啡馆刚进入英国时禁止女性入内,是男人专属的侃大山、吹牛X的地方。

酒馆生意大跌,伦敦的妇女也很哀怨,于是联合发表了《妇女反对咖啡请愿书》,内容少儿不宜,且摘抄一二:

“这是一纸谦卑的请愿书,表达成千上万体态丰盈、渴望被爱的妇女心声……郎君竟然失去英国武士威仪,沦为法国式的软弱,就像小云雀频频振翅,沙沙作响,却无力持久,才冲撞几回,就疲软趴在我们面前......

继续啜饮邪恶的咖啡,足以*害少男,穿紧身裤时胯部隆起的幅度不够威武,失去魅力……”

丰盈少妇的魅力仍旧抵挡不了咖啡因的诱惑,17世纪中叶后,60万人的伦敦有近家咖啡馆。

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担心咖啡馆内的敏感*治议题,下令关闭所有伦敦咖啡馆,动用了*队,结果仍旧失败。

5

美国咖啡容易获得、令人满足,而且免费续杯不加价,这很好地契合了拓荒时期的美国精神。

19世纪后期,美国西部牛仔开始迷恋咖啡。野地生个火,把咖啡粉倒入开水锅里,待煮滚、渣滓沉下后,大碗喝下。

味道不重要,有咖啡因就好,这是“牛仔咖啡”的精髓。

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厄文·博林创作了一首歌曲:

看看那边的天空,

既然彩虹还在,

就让我们再喝一杯咖啡,

让我们再来上一块派。

意大利尊重美食,这很好。据说,意大利*队返回营地的半路上,肚子饿了,全*煮意大利面吃,然后被敌人全部俘虏……意大利咖啡太认真了,太认真了就没办法赚钱。

年,星巴克在全球的分店超过3万家。瑞幸在2年内在中国开出了家分店。让所有不喝咖啡的人喝上咖啡,成了咖啡馆们共同的目标。

喝咖啡上瘾,开咖啡馆也会上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