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溶咖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咖啡有九条命吗,为什么总能引爆一轮又 [复制链接]

1#

不得不说,被

年轻人誉为“续命水”的咖啡,

20年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已经融入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而且,咖啡,在影响我们生活的同时,俨然独立成行,发展成为了中国饮品产业的新风向标。它似乎有着像“猫星人”一样的幸运,命有九条,在进入中国的短短20多年,总是能掀起中国商业的浪花,吸引一轮又一轮大量的资本进入其中,翻开跌宕起伏的行业传奇。

这不,年、年还在频传国内的咖啡品牌一家接一家遭遇倒闭、关店之时,如Costa、雕刻时光、瑞幸等。年,尤其是年,我们就又闻到了咖啡那一特有的、糊糊的、战火飞扬的火爆信号,各大行业大佬纷纷跨界入局咖啡,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邮*、华为、狗不理、同仁堂、旺旺、李宁等等,当起了名副其实的“搅局者”。

尤为有意思的是,瑞幸这家本已被市场判了“死刑”的品牌,居然也有九条命,在当下这个艰危之刻,热血复活。

根据企查查统计显示,年以来的三年间,咖啡赛道共计发生融资79起,获得融资.32亿元人民币,刨除连锁咖啡餐饮唐恩都乐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亿元的出售,咖啡行业共获得融资亿元,其中年7个月,咖啡类的融资活动就有28笔,共获得融资59.3亿元,特别是头部新咖啡品牌都拿到了1-2轮的新融资。

在资本的持续助推下,国内咖啡赛道热度居高不下,本土品牌正在发力成长,年的6月至7月份投资次数达到8次,其中不乏有腾讯投资、IDG、字节跳动等资本入局,如咖啡新贵Manner品牌已完成今年以来第四次融资。随着资本持续的加码,咖啡赛道竞争力加剧、市场持续扩容。

也许,大家在看到这时,可能会问,咖啡业的现象为什么这样特殊呢?短短一、二年间,为什么市场风向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即使把时光镜头拉长,放眼咖啡刚刚引入中国之时间,从年台湾上岛咖啡杀入大陆这个新鲜市场开始,到年星巴克的火力大开闯入,从零起步的中国咖啡业也不过短短20来年啊。

艾媒咨询最新发布《-年中国咖啡行业发展与消费需求大数据监测报告》数据显示,年中国咖啡全行业市场规模将达亿元,预计年达亿元。到年时,中国咖啡全市场规模将达到惊人的亿元级。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在年2月10日发布的数据,我国目前的咖啡在消费市场规模也已经达到了亿元左右。预计在年到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将保持10%的平均复合增速。也就是说,等到了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就可能达到近亿元。

一个仅仅只发展了20来年的行业,没想到转眼之间,已经快做成了万亿市场。这不禁让我们在感叹咖啡业发展迅猛之际,也为中国无穷大的市场而感到雀幸。

那追踪溯源,咖啡业的魔力到底在哪?短短20多年在中国的发展,抵得上别的行业上百年,咖啡产业的发展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资本这么热衷咖啡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咖啡业(注:在这里主指咖啡消费连锁市场,下面文章中出现的咖啡业都是同义)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一、咖啡1.0时代:催生的市场;

二、咖啡2.0时代:跌宕的商海;

三、咖啡3.0时代:蜕变的变化。

一、咖啡1.0时代:催生的市场

咖啡、茶和可可,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自18世纪引入中国后,就进入漫长休眠式的咖啡文化萌芽期。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英国雀巢为代表的速溶咖啡进入国内市场,标志着我国进入速溶咖啡时代,但依然没有催生咖啡连锁商业。

直到90年代末,上岛咖啡于年,简单粗暴闯入中国海南伊始,咖啡连锁这片沉睡中的中国市场蓝海,犹如海南的天蓝碧水一样,才开始肆意飞扬起来,使得中国的咖啡业迎来了1.0时代。

在这里,我定义的咖啡1.0时代是指年-年这一段时间。这一时期,咖啡业并未完全得到大发展,处于市场培育的阶段,虽然有一些行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多是处于起步、初探阶段。

但真正关于一杯咖啡的故事,却是随之而来的美国的星巴克,虽然它于年1月在北京了设立第一家分店后,一开始发展并不顺利,高价的咖啡一度让人望而却步,但它后续的故事至今还在发酵。

所以在最好的时机,上岛咖啡一家独大地活生生催生了咖啡连锁产业。

年,英国COSTA的到来,恰逢其时,这正是中国咖啡业1.0时代的高光开始。尔后才是其他海内外咖啡品牌的陆续进入,如港台系(太平洋咖啡等)、欧美系(左岸咖啡等)、韩系咖啡(咖啡陪你等)。

正是这样的背景,中国的咖啡业逐渐繁荣,咖啡品牌琳琅满目,咖啡连锁遍布中国一、二城市,焕发着时代的朝气。这里,这我就挑几个代表性的品牌来佐证说明。不得不说,这三家品牌是咖啡1.0时代的标杆:上岛咖啡、星巴克、COSTA。

1、上岛咖啡

曾几何时,上岛咖啡是城市小资和商务人士最喜欢去消费的场所,没有之一。

提起上岛咖啡,就不得不提及大陆创始人,来自台湾的陈文敏。是他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大陆咖啡市场的空白,将才日本的上岛咖啡带入中国。

年7月,上岛咖啡成功登陆到海南,从此开启了大陆的辉煌之旅。由于市场空白,上岛咖啡成功抢占了这个绝佳的“空档期”,即使他们用简单粗暴的市场打法来开放加盟,他们也在不到10年的光景里,在大陆就开拓了家门店,可谓是中国咖啡业1.0时代的“样板工程”。

无奈,上岛咖啡虽然用“高端定位+先发制人+开放加盟”的方式,抢占了独家市场,但由于他们的市场管理简单粗暴、加盟扩张、无序管理、股东内讧直接开分店,最后导致了上岛咖啡后劲不足,直接导致了其品牌形象一落千丈。以至今天,其辉煌过往,终无希望再来一次。

2、雕刻时光

雕刻时光咖啡馆,只比上岛咖啡晚了不到半年,他创办于年11月28日。从这家咖啡馆的名字看,就知道这家主人是个文艺范的主。

那一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台湾学生庄仔,在新疆遇见同为文艺范的北京服装学院的李若帆(小猫)后,两人走向了一起,并在北京大学东门旁的成府街租了四合院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咖啡馆——雕刻时光。

这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本土咖啡品牌,一度被人们称作“中国式星巴克”。

由于,他俩在选址、店铺装修上的用心,尽量地迎合了文艺青年的心理,很快,雕刻时光就在大学生为主的文艺青年群体中火了。

连今天被人贴上“文艺、知性”标签的许知远,就曾在北大读书期间,经常在雕刻时光里读着《挪威的森林》,碰到自己喜欢的女孩还会主动去搭讪。

还有“民谣诗人”李健,曾经就经常在雕刻时光选个临窗的座位沐浴着阳光,和朋友聊着文学、音乐。

不得不说,这时的雕刻时光比后来进入的星巴克之火,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是中国咖啡业1.0时代的另一个样板。

3、星巴克咖啡

星巴克在咖啡业1.0时代提出的“第三空间”概念,直击人心。

这是星巴克最大的创意,从而开拓了人们的思维。他们定义家庭居住为“第一空间”,工作职场为“第二空间”,而公共的咖啡馆、画展、KTV、图书馆、游乐园等娱乐休闲场所为“第三空间”。

但,即使是这样,星巴克在中国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最开始的时候,由于星巴克价格高昂,在这样时代还曾引起了一场社会大讨论,为什么星巴克你的价格如此贵?如当年一杯卡布奇诺售价为19元时,北京的房价仅有元/平米。

正因价格高企,又加之高端的新型市场培育需要时间,所以从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星巴克,整整亏损了九年光景,当然这也符合品牌培育的规律。再加之,此期间又出现过“故宫星巴克事件”等,所以总而言之,星巴克除了在拓店大步向前与积累品牌方面有所建树外,其他在咖啡业1.0时代的表现并不优秀。

二、咖啡2.0时代:跌宕的商海

进入中国咖啡业的2.0时代,即我定义的-年这一段时间。竞争就开始激烈起来。曾经的蓝海,渐渐混杀成了红海,有人起伏、有人折翼、有人高歌。

根据《咖门》与《美团点评研究院》数据显示,到2.0时代的年,中国的咖啡连锁馆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0万家,但闭店率高达13.5%,只有40.37%的咖啡馆显示盈利,16.38%的咖啡馆处于亏本状态。

可以说,咖啡业在2.0时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局面下,我们却又看到了一茬又一茬咖啡品牌的新生,也看到了一个个品牌从极致的巅峰中跌落下来,令人无限感怀。这又像极了猫星人一样,似乎永远有9条命,一条比一条强壮。因为在这个阶段的绝大多数咖啡馆,即使倒下去的,都比第一阶段2.0时代要大得多。

在这一时期,我们一边看到的是享受了市场培育红利的星巴克和得尽资本之欢的瑞幸咖啡等品牌急速扩张;一边目睹的是传统咖啡门店不断败退市场,如在1.0时代表现卓越的雕刻时光输给了房租,咖啡库(CAFEKU)等也输给了运营与市场。

国内咖啡市场两极分化的现象愈来愈明显。市场开始在清洗不够专业、不善管理、不重口碑的咖啡品牌。加之,这一阶段运营成本愈来愈高企,咖啡品牌的运营又遭遇了新一波的运营压力。

2.0时代,有几家值得大写特写的咖啡品牌,如星巴克、COSTA、连咖啡、咖啡陪你、漫咖啡等等,从这几家品牌身上,我们看到了咖啡业的反思与跟进,也看到了咖啡业的困境与挣扎,但这一切又都紧贴在时代这个涡轮上因局而变,因势而定。

现在,我还是挑其中几家品牌作一个分析,以深刻探讨品牌与市场、品牌与趋势、品牌与时代之间的大关系。

1、星巴克咖啡

虽然,在咖啡业1.0时代,星巴克的表现并不亮眼,但它深耕市场的决心却在2.0时代迎来了极大的回报。星巴克打造的“第三空间”概念深入国人心,加之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星巴克的价格亦早已乐于接受,于是,在这一阶段星巴克尽收发展的红利。

不仅如此,星巴克还深耕市场,细分出市场新的高度。如年就着力推广走高端路线的臻选门店和烘焙工厂店,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化顾客的咖啡参与度;还有星巴克中国还打造出了手语门店、听障友好门店、宠物友好门店等等,这都是星巴克“第三空间”多样化的深度呈现。

星巴克此举,就是让“第三空间”的概念走得更远一些。深耕市场的确让星巴克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回报。到这一阶段末期即年,中国的门店超过了家。

受此市场信心影响,星巴克CEO凯文·约翰逊曾对外表示,每年将在中国新设家门店,到财年时在华门店数量达到0家,入驻个城市。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星巴克将更多下沉到国内更多的三、四线城市。

当然,在星巴克疯狂的拓展之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星巴克的利润率开始大幅度下降。虽然星巴克从年开始,星巴克通过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在30个城市中实现了家门店的外卖接入,但星巴克的利润增量依然不明显。

这就是市场竞争的反应。此时的咖啡市场,已经竞争格外激烈,如拥有忠实用户群体的Costa咖啡和太平洋咖啡等,资本加持飞速发展的瑞幸咖啡、以及%ARABICA为首的网红精品咖啡,多咖啡品牌角逐,星巴克的霸主地位貌似正受到挑战。

2、COSTA咖啡

年才进入中国的英国COSTA品牌,一进入中国,就刮起了一阵旋风。曾经一度爬到了市场第二的地位。它主打贵族元素,市场紧贴星巴克的法则,使得它一进入中国,便迎来了大发展。至年,市场门店已达家,虽然这个数字要远远低于星巴克,但COSTA的客户却是非常忠实。

进入年后,咖啡业市场激剧变化,为寻求更好的发展,COSTA被卖给了可口可乐,于是卖身后的COSTA,就主打可口可乐相关的咖啡饮品。

但,似乎卖身后的COSTA,并未迎来好的发展,相反曾经咖啡行业排名第二的也迎来了闭店潮。或因疫情影响,年9月份,Costa总计在中国范围内关门的数量占总数量的10%左右。

3、连咖啡

连咖啡从诞生开始就是一家带有互联网色彩的公司。

年,成立于上海的连咖啡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