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推送零售商业地产内容,喂饱你!
我们总是会看到某某创新型咖啡动辄就要比肩星巴克,什么Costa、雀巢、麦咖啡也一个个跟乌眼鸡似的盯着中国咖啡市场。但事实上,中国人的咖啡生意,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做。
中国饮品生意千千万,想靠做咖啡发家致富的就占了一大半。
我们总是会看到某某创新型咖啡动辄就要比肩星巴克,什么Costa、雀巢、麦咖啡也一个个跟乌眼鸡似的盯着中国咖啡市场。
但事实上,中国人的咖啡生意,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做。
相信很多80、90后文艺青年都曾有过一个浪漫的梦想,那就是在城市的角落开一家复古英伦风格的咖啡馆,每天看看书养养花撸猫撸狗,想想就带感。
这其实反映出的是咖啡馆给中国人留下的刻板印象——咖啡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品质,文化和思想。
但是你知道国内咖啡店的生存状况如何吗?
数据显示,年国内咖啡馆存量约为10万家,全年倒闭门店超过1.4万家,净闭店率达到14%。
想想也是,这几年,韩系咖啡代表咖啡伴你倒闭离场、豪丽斯咖啡旗舰店关门、COSTA撤离多个地标商圈门店等等,这样的新闻比比皆是。
高房租、低客单价、低坪效,让不少咖啡从业者连连退却。似乎除了星巴克,没有几个能活得舒坦。
01
有人离开,也有人挤破头想入局
去年年底,咖啡市场横空杀出了个瑞幸咖啡,神州优车高管自称携10亿入局,不仅请来了国民女神汤唯和男神张震做代言,广告喊得震天响,而且还打起了“地面战”,在核心商圈快速开店,计划在年年中开设超过家门店。
紧接着,咖啡外送品牌连咖啡宣布获得1.58亿B+轮融资,从给星巴克送外卖的“跟班”华丽转正,自己做起品牌、从幕后走向了前台。
再加上此前自助咖啡机运营商,如莱杯咖啡、咖啡零点吧、小咖、友饮等纷纷融资。
一时间,一股新零售拯救咖啡行业的故事即将上演,行业似乎一番繁荣景象。
可回归咖啡本身,咖啡口感核心在于原材料而非制作工艺、供应链成熟稳定且足够商业化、开店成本主要来源于租金和人力而非咖啡豆本身,进入门槛低、核心壁垒不高,咖啡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瑞幸咖啡砸重金推出的广告
02
为什么说咖啡店不是一门好生意?
1、消费频次是软肋
咖啡的核心消费者相比茶饮、餐饮,并不足够多,频次也不够高。这一点很好理解:在欧美,咖啡几乎是每天生活的必需品,而在国内能每天都必须喝一杯的消费者少之又少,一周来一杯现磨咖啡都已经算咖啡重度爱好者了。
而且从价格上来看,国内咖啡店一杯咖啡的价格都普遍的定在了30元左右的位置上。
30块的客单价,尤其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能承载什么样的消费业态呢?
一定是高客流、刚需的业态。
比如小吃、快餐。30块基本也就是白领去7-11买一份便当+饮料的价格,还不带座位。或者路边小店,四个人挤一桌,半小时搞定,毕竟后面还有人排队等座。
如果一不小心去了隔壁的味千拉面或者小炒店来份炒菜,不好意思,30块不够。
2、咖啡店售卖的不仅仅只有咖啡
咖啡,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多人在说的精品咖啡,在国内被赋予了除了饮品之外的更多功能,商务、休闲、娱乐、社交等等。
因而精品咖啡仍然还是以店面消费为主。一杯咖啡、一台电脑,一坐就是一下午,依然是不少人的生活状态。
同样是毛利颇高的饮品,消费多集中在下午,奶茶和咖啡两者的客单价相差不大,但大部分奶茶店的面积明显比咖啡店小得多,消费也多以打包带走为主。更不用对比一些只有水吧形式、连座位都没有的街边奶茶铺了。
消费频次低、客单价不高、坪效有限,毛利空间被反复挤压,最终压垮了不少咖啡馆。
▲传统咖啡店模式
03
中国咖啡店有什么新出路?
1、新零售
新零售无疑是年的绝对热点,强调线上线下结合、数据赋能。
盒马鲜生的侯毅更是激进,“线上销量没有线下四五倍,叫什么新零售。”无论如何,线上是咖啡店涉足不多的蛮荒地。
不过,精品咖啡提供的现磨咖啡并不适合外送,因为现磨咖啡的品质会随着时间的演进直线下滑,尤其是现存外卖存在着几乎得30分钟以上才能达到的运力瓶颈。
所以,打外卖主意的咖啡创业者,首先要解决的是时效问题——如何在30分钟之内把一杯热咖啡送到用户手里。
连咖啡专注咖啡外送,通过在白领密集区建立前置仓,服务周边一公里消费者;瑞幸咖啡则是基于门店,通过开店的方式来开展门店周边的外送服务;
自助咖啡机则是通过将机器置于特定精准场景中,如办公室、商场等,消费者自己扫码现场制作,减少了用户的时间成本。
这样的新零售方式,确实带来了区别于传统咖啡店的两个优势:
①核心用户筛选
无论是外卖还是自助咖啡机,都是在节约用户时间,因此早期的用户都是对咖啡有依赖性、同时又是时间敏感型的精准用户。
此后再通过补贴、广告、社交营销等方式进行扩散,拓展一些边缘用户、消费升级一些速溶咖啡用户,逐渐在线上形成了一批咖啡爱好者的精准人群。
②数据赋能
连咖啡与瑞星咖啡的服务都需要消费者注册账号才能使用,自助咖啡机通常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