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哪的医院好些啊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高中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王老师是吸烟的,而且在课堂上吸烟,他进教室只带三样东西:粉笔、茶杯和香烟,王老师从不带课本,我们都特别喜欢听他上课。后来王老师成了大学中文系的王教授,全国知名学者。现在他已经80多岁了,依然活跃在我们高中班级群里,前年同学聚会,他来了,风采依旧,声音郎朗。
林语堂曾经打趣说:“一个不能容忍丈夫抽烟的妻子不能算是一个好妻子,而一个不允许丈夫在床上抽烟的妻子更不是一个好妻子。”林语堂享年82岁,大烟袋纪晓岚82岁,丘吉尔92岁,麦克阿瑟85岁。
我从大学就开始吸烟了,不过那时候是玩的,偶尔抽几口,并不怎么买烟,因为没钱。工作以后也不怎么买烟,但周围的人大多抽烟,晚上在集体宿舍看书复习想出国留学,抽了很多烟。年我们几个同事朋友在一起聊天,突然谈起戒烟来,相约一起戒烟,我连着半年没抽烟,但我那几个朋友早就抽回去了,我也就抽了回去,因为当初戒烟就没有特别的理由。
年11月我开始了一次真正的戒烟,那段时间我从事营销方面的工作,已经是一名重度吸烟者,平时应酬比较多,生活没有规律,后脑经常疼痛,身体上的自我感觉不怎么好。而且吸烟的坏处确实不少,比如烟灰飞溅,好几件裤子衣服都烧出了洞眼,于是就犹豫着什么时候开始戒烟。正好有一次,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娇憨地对我说:“爸爸,不许抽烟。”于是,我顺势就把烟戒了。
两年没抽烟,并养成了每天散步的习惯,身体的自我感觉逐渐良好,于是在同事们惊奇的眼光中,我又开始抽烟了,直到现在。
两次戒烟经历让我明白,是否需要戒烟是非常个性化的问题,似乎和毅力的关系也不大,林语堂、纪晓岚、丘吉尔和麦克阿瑟等等不会缺乏毅力,关键还是看眼前有没有压力。
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看中眼前利益的,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识再深刻,抵挡不住吞云吐雾的感觉享受,享受是当下的,危害是将来的。在业绩考核中,金钱的激励总是最好的,不管是正向激励,还是反向激励,其中按产品计价又要好于百分制考核,临时性的专项考核比常规的年度考核效果更明显,道理是一样的。人性大抵如此。
生活是由无数个眼前构成的,如果吸烟给身体造成了直接的伤害,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选择戒烟。一个对刷牙马马虎虎的人,如果牙周炎犯了,当然就会每天认真地刷牙。
吸烟其实和喝咖啡、喝可乐、吃冰激凌、吃红烧肉没什么区别,和打牌、玩游戏、熬夜的性质也都一样,改变嗜好或者习惯很难,即使充分了解其中的危害性,知易行难,因为那是将来的事,而且是不确定的,或然的,大部分人还是只注重现在。如果香烟和健康的直接关系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戒烟真的不难,谁会拿生命开玩笑。
但是,人不是机器。林语堂特别推崇明朝张岱的两句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太完美的东西往往让人敬而远之,无法产生亲近感。更何况每一个部分都完美构成的整体往往不可爱,打个比方,一个女人,眼睛、眉毛、鼻子、嘴巴、牙齿、下巴、脸型每一样都符合最完美的单一标准,合在一起的这张脸肯定是刻板的,不会生动,有时候没有缺陷就没有美。
那么人都有一两项自己的嗜好,这个人才显得生动具体,我们不说李白,一身正气的杜甫也喜欢喝酒,不喜欢跳舞的老舍偏偏喜欢打牌,而且有时竟致没日没夜地打牌。不要说什么健康的爱好。不少人喜欢踢足球,踢足球很容易受伤,对身体没什么好处,几乎所有的竞技运动对身体健康都没什么好处。可见作为爱好主要还是心理上的需求。
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短命者是吸烟的,也可以找出很多早夭者是不吸烟的,但你绝对找不出直接的证据说明因为吸烟而短命的,当然也找不出因为不吸烟而长寿的,是否吸烟不是决定健康的唯一因素,一个人的寿命受太多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的寿命如何,和遗传、环境、营养、习惯、心情等等太多的因素相关,很难说哪个因素是最主要的。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证明人体有自我平衡机制,对人体的危害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吸烟缓解了紧张,或者暂时忘记了烦恼也是可能的,你能说心情对健康是不重要的吗?钟南山院士说:“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事实上不少绝症患者,不是因为生理因素而死亡的,很多是被突然吓死的。
说到戒烟本身,如果戒烟很痛苦,生理上很痛苦,精神上很痛苦,把原来的平衡打破了却不能建立新的平衡,为戒烟而戒烟,那值得吗?如果戒烟给人很大的成就感,成就感远远大于暂时的痛苦,那就值得戒烟,它是正向的。
因此我的看法是,第一、不抽烟最好,抽烟对身体肯定是有伤害的;第二、如果抽烟对身体造成了显而易见的直接伤害,赶快戒烟;第三、如果戒烟给你带来成就感,当然戒烟;第四、没有现实好处的戒烟很难成功,吸烟是社会生态的一部分,它顽强地存在着,必有它存在的理由。
戒烟不只是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