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已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饮料,甚至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和某种审美追求。
咖啡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史和审美的进化史。
今天聊聊咖啡的三次改革浪潮,折射的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的变化。
第一波:速溶咖啡的原罪
咖啡诞生于非洲,通过宗教战争传递到欧洲,喝法从生豆煮水,到烘熟后磨碎烹煮,再到滤渣饮用,接着滴滤壶虹吸壶等一系列烹制咖啡器具诞生……
上世纪初,日本人发明了速溶咖啡,后被雀巢发扬光大,随着二战运送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世界「第一波咖啡潮」。
速溶咖啡对咖啡推广功不可没,生于战争年代,自然也就没法苛求它的口味,战后物资匮乏,速溶与劣质咖啡充斥市场,对咖啡有真爱的有识之士们对此如坐针毡。
速溶咖啡罪过在哪?一是大多速溶咖啡用了罗布斯塔豆,这种豆味道苦涩单一,有人说我怎么就觉得速溶挺好喝呢?那就是速溶第二罪:为了掩盖缺点添加了香料添加剂。少数高端速溶用了阿拉比卡豆,也就是咖啡品种中好的那一系,但速溶咖啡的高度萃取高温脱水,仍旧会破坏咖啡的丰富口味。
第二波:小资时代来临
于是「第二波咖啡潮」出现了,没错,那个小资们趋之若鹜的星巴克就是第二波的代表。这「第二波」讲求豆的品种等级,考究烘培技术,势要将咖啡精品化。美国深烘培大师毕特的弟子们开创了星巴克,星巴克咖啡席卷全球。
第二波旗手星巴克虽说是美国的基业,但没想到却带火了意式浓缩咖啡,意式里面加牛奶和奶泡就变成了拿铁和卡布奇诺,风靡了大洋南北。要知道意大利人喜好浓缩,一直笑话美国人喝的咖啡是洗脚水,不料却借了美国人的推广风光世界,弄得至今很多人提到咖啡,想到的还是意式浓浓稠稠的样子。
第三波:咖啡美学,格调至上
第三波即年开始兴起的咖啡美学化风潮,以庄园豆为主的单一品种,浅、中烘焙度,黑咖啡强出头,而重培失宠。
愈来愈多大城市吹起无糖拒奶的黑咖啡美学风,咖啡馆不再是浓缩咖啡与拿铁独尊。而是流行简单就是美的咖啡冲泡手法,运用手冲和赛风方式冲泡出黑咖啡,最能诠释产地咖啡特质的萃取法。
意式依赖重烘焙出油,而重烘焙又会破坏那些微妙精密的味道,故第三波的大潮所向,便是用浅烘焙的庄园豆,品手工黑咖啡,对咖啡要求越发精密化,美学化。
不仅是要尽最大可能地萃取咖啡果实中的口味、香气与能量(的精华部分),也经由烘焙与冲煮体现不同土地的风味特色。每一杯咖啡都有不同,因而,每一次体验都值得珍视。
咖啡美学化出现了三个新锐代表:知识分子、树墩城和反文化。
知识分子咖啡
IntelligentsiaCoffeeTea
知识分子的最大特点即在于它首次采用了直接交易(directtrade),在店面刚刚开张时,他们向咖啡进口商买生豆,把好烘焙和萃取关,就能做出远超隔壁星爸爸的咖啡。但是越做越发现,每次杯测时生豆都好坏无常,已不是知识分子能够控制的,两位大股东决定跑一次产区,看看生豆处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年,他们的处女行选择了危地马拉产区,一位股东Jeff回忆道,“从来没想到庄园藏有多少足以影响味道的因素,不同月份,水土,海拔,品种与处理方式的咖啡风味明显有别,产区才是万味之母”。
而当时的咖啡农们还没有精品的概念,将数十个不同庄园的咖啡豆一起堆放,咖啡果不分青红乱摘。此时的咖啡农已经不仅仅是生产者而已了,更是和精品咖啡休戚与共的伙伴。
只有把咖啡农养肥了,他们才种的出好咖啡。消费大国应该提供最新技术,改良品质,与咖啡农进行合作。
于是直接交易诞生了,咖啡馆和咖啡农的直接交易直接炸出了精品咖啡的透明性(transparency),人们开始知道咖啡的生产地的环境特点,咖啡豆是水洗还是日晒处理等等咖啡豆的精确信息。
到现在,知识分子已经与三千多咖啡庄园有了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知识分子的咖啡采购者每年有9个月都在跑咖啡产地。现在签下的合约不含咖啡中间商的利润的话,采购价不升反降,而咖啡农装进口袋的利润比原来还要高20%~30%。
咖啡采购价以杯测分数为准,所以咖啡农们也乐意惊心培育出最棒的咖啡。“直接交易”是咖啡界的一大突破!
知识分子从年开始混到年,只在芝加哥和洛杉矶开出6家店,2座烘焙厂和一个实验室,与短短十几年开了一万多家店的星巴克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了保证质量,知识分子的经营者放弃了数量,但是反而获得了比星巴克在咖啡界更大的影响力。小而精和大而泛的两种风格的撕逼大战,所有咖啡从业者也要想办法站个队了。
树墩城
Stumptown
如果有人认真看了“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的话,就可以发现Stumptown的出镜率相当高,这也说明了它在精品咖啡圈的影响力。
树墩城是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绰号,为了开辟这座城市在原址砍掉了一片森林,留下了许多树墩,因此得名。年树墩城咖啡的第一家门面就开在这里。虽然跟知识分子的年开张比起来晚了4年,但是风头不输前者,被《时代杂志》封为了“新星巴克”,赚人眼球。
阿姆斯特丹店
截止年,12年来树墩城在波特兰开了5家店,在西雅图有两家,纽约两家,荷兰一家。杜安(树墩城创立者)在去非洲产地考察途中,在荷兰歇脚,却发现荷兰喝不到好咖啡,品质远逊北欧和英国这些成天喝黑咖啡的国家。
于是年3月时他在阿姆斯特丹开出了第一家海外店,这也是第三波咖啡馆首次把触手伸出美帝,这家店广受荷兰人好评。
年9月树墩城在纽约曼哈顿开张一店,被誉为东部最酷咖啡店,咖啡师们身着五六十年代绅士帽和领带,往往双手开工冲煮咖啡,咖啡厅内只有立桌站位没有座位,最嗜潮的纽约人蜂拥至此,就为了尝尝名闻美帝的卷发器(HairBender)拼配浓缩咖啡或者是手冲庄园咖啡。杜安为了纽约店的生意,还是在纽约布鲁克林开了个烘焙厂,免得从波特兰运,降低咖啡新鲜度(波特兰在美帝最西,纽约在美帝最东,隔了几个时区)
纽约一店
年9月纽约的二店开门,称为泡煮吧(brewbar),只卖滤泡式咖啡,主攻六款咖啡器具:法压壶,Chemex,德国手冲滤杯Melitta,Hario滤杯V60,爱乐压还有聪明杯。店内提供随产季不同的35种咖啡豆,这也彰显出手冲等滤泡式开始在美国吃香了。原来被认为是简陋粗俗的全人工泡煮反而开始反攻机器冲煮,实在有意思。
反文化
CounterCultureCoffee
在这个讲求人工滤泡精品咖啡的年代,对咖啡师的技术要求则是越来越高,我们需要有人来教大家冲咖啡的正确姿势。反文化咖啡就此诞生。
卖咖啡不如教咖啡,反文化不是卖咖啡的咖啡馆,而是提供熟豆销售和咖啡教学的圣地。如果说树墩城和知识分子是奋战在前线的士兵的话,那么反文化就是为新手和从业人员提供再教育的黄埔军校。课程有很多,咖啡萃取理论,咖啡师初级班,竞赛班,打奶泡化学,咖啡贸易史,品种,处理法,杯测等等等等。俨然就是咖啡学院。
这三家店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都有一些特点:严格要求咖啡烘焙,员工选用培训,把店嚣张地开在星巴克旁边。不怕星巴克,就怕咖啡不如人。
这种精神贯穿了第三波咖啡浪潮。
文章内容和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