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溶咖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50美金的猫屎咖啡和两毛的速溶咖啡喝不出 [复制链接]

1#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80722/6410292.html

最近在补档《无限挑战》(简称“无挑”)。

其实更多时候这个节目的画风是这样的

熟悉综艺的朋友可能多少知道这档传奇韩综。无挑的核心特点之一是超强创意能力,节目组做了许多新奇有趣甚至相当有深度的策划,其中不少被其他节目组采纳并发展成单独节目,养活了许多韩国综艺人,还衍生出央视《了不起的挑战》和东方卫视《极限挑战》等节目。对于需要策划活动的人们来说,无挑简直是现成的点子银行。

第期有一个环节叫“优雅的口味”。节目组准备了两杯外观上一模一样的咖啡,一杯是昂贵的猫屎咖啡,一杯是韩元的速溶咖啡(折合人民币不到两毛)。成员们需要品尝后判断哪杯是猫屎咖啡、哪杯是速溶。

猫屎咖啡(KopiLuwak)又叫鲁瓦克咖啡,不是猫屎做的咖啡,而是指印度尼西亚麝香猫排泄物中未消化的咖啡豆。猫屎咖啡最初是一种穷人的食物——为了维持生计,咖啡农会将成色稍好的咖啡豆悉数出售,如果自己想喝咖啡,只能捡拾麝香猫的粪便并清洗出其中未消化的咖啡豆。

令印尼咖啡农意外的是,媒体的刻意渲染让这种咖啡一炮而红。又因为产量有限,猫屎咖啡成了全球最贵的咖啡——年,一杯咖啡的价格甚至飙到了50美元。稀缺和昂贵反哺着人们的猎奇心理,猫屎咖啡也一度被视为品味和消费能力的象征。

是不是觉得这样的猫屎咖啡肯定比速溶咖啡“好喝”,应该很容易辨识出来?但无挑成员们的观点很分裂:三人选择了1号,剩下四人则认为2号才是猫屎咖啡。

正常情况下,这种分歧也许源自取向差异,但在这里却另有原因:节目组根本没有准备什么猫屎咖啡,两杯都是速溶咖啡。也就是说,尽管两杯咖啡味道几乎一样,因为被预先植入了两者有很大差别的观点,出演们真的认为两杯咖啡味道不同,还分析得头头是道——

“1号有努瓦克咖啡的酸甜味,很特别。”

“2号。倒咖啡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浓郁的香味……香味在舌尖缠绕”

“1号。2号颜色太深了,好像混了其他咖啡;1号很透明,一看就是煮出来的。”

“1号。2号有氨的味道,不过整体跟1号味道很相近,(节目组)模仿得很像。”

“2号。努瓦克咖啡有独特的酸味……1号几乎感觉不到酸度。”

听着是不是还挺像一回事?所以当成员们知道自己从两杯速溶咖啡中品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时候,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甚至有人请求剪掉这个环节(想得美)

看到这里不禁想,当我们阐述观点的时候,有多大程度是在调动自身感知和思辨能力,又有多大程度只是依附某个现成的框架抛出一个看法,然后搜罗各种信息来合理化这个判断。

不断从外界收集信息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分析框架”,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法。但有时候会觉得,比起自己的感知,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和依赖某个参照物——毕竟根据某些似乎已经被验证过、应该可信的东西去行动,即便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好像也不用负太多责任。而一旦没有了这些外界标准,便有些无所适从甚至惶惶不可终日。我们到底有多少自己的判断呢?又或者有多少时刻,我们只是在相信别人希望我们认同的东西?

不过这个打脸环节之后我想得更多的其实是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希望自己显得有品位?或者说,为什么人们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有出色的鉴赏能力?

“知道什么是好的”,比如知道哪座酒庄什么年份的哪款酒适合什么口味取向的人,需要充分的经历和训练。换句话说,品味需要大量金钱和时间浇灌,而某些人(即便不是大多数人)希望被别人认为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正如保罗·福赛尔在《格调》中所写,“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种标准,无论你承认不承认这样的事实,有品味有生活格调立刻能够使人们对你刮目相看,使你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欣赏,从而提高你的社会地位”。

希望展示自己的品味,想要确认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渴望被认可接纳甚至期待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姿态恳切却隐约透露出某种焦虑。也不难理解。在追求效率讲究分工的今天,大多数人都活出了螺丝钉的样子,随时可以被替换取代。缺乏安全感的日子里,恐惧和焦虑持续发酵,而不得不怀抱这种心态生活时,得到他人认可、在他人看来生活得既得体又安全也许就变得异常重要。

每天有无数人教你如何“显得有逼格”“给人高级感”,在这场追逐中,每个人都被当做观众,每个人都成为了演员,焦虑在表演中得到宣泄,却并不会消失。

知乎热榜时不时会闪现这样的问题:什么样才算是见过世面?什么样的行为会显得很土没见过世面?也许是时代情绪的一个注脚——害怕被误解或者害怕被看穿,害怕被认作失败者,害怕被当做无能的人,害怕被鄙视,害怕被时代抛下。

这些年还有一种趋势,过分地展示对“好东西”的知识和品味是高调而露骨的,是不自然的。比“有格调”更胜一筹的是淡定,是轻松,最好带着一丝漫不经心的漠然,一种过尽千帆的洒脱。

举例来说,时装周上受人瞩目的,不是穿着最华丽夸张的人,而是那些仿佛随便穿穿就出门了却特别有范儿的人。这些人好像天生就与众不同,任何衣服配件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修饰,重要的是他们本身,是内在,是装扮改变不了的那些东西——毫不费力的时髦(effortlesschic)才是真正的时髦。

但跟表面上的放松自然不同,淡定这种气质也许是最刻意的。因为害怕鄙视的本能是如此强大,少有人能不因担心露怯而纠结扭曲,只有经历过一整套训练的人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淡定感。

社会学教授西莫斯·可汗在《特权》一书中描述的北美顶级精英高中日常大概是个极好的说明。对于美国圣保罗中学的学生们来说,演讲、音乐会、晚宴、舞会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重复无数次之后,一切就像穿脱衣服一样,成为习惯,成为身体的一部分。除了这些日常,还有校友总统来做开学演讲、硅谷的CEO每周飞来上课、好莱坞明星等着被采访、奥运冠*陪同训练等等。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人见怪不怪,随时可以侃侃而谈,随时可以包容又随和地笑笑,对什么都无所谓,因为什么都见识过,什么都尝试过,什么都经历过。

淡定就是这样一种特质,明明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结果确是那样自然、仿佛不费吹灰之力。甚至连为此付出的努力也要被淡化,因为“努力”这种姿态本就不够“淡定”——拼命学习、奋力追赶得来的格调实在太不自然,就像暴发户混在贵族中,举手投足都是局促。

从过程到结果,一切都理所当然、不着痕迹,精英们内化的淡定让巨大的阶级差异变得越来越隐秘、也越来越难以跨越:我和你不同,不是因为我运气好出生在一个特权家庭,或者在金钱支撑下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因为我们天生不同;而你无法剥夺我的内在,无法模仿我,更无法成为我。

当物质条件、成长环境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差距被隐蔽地内化为能力差距,普通人也许会感受到更多痛苦。毕竟在一个看似开放平等的社会里,人们相信“努力就能成功”“多元可能”,失败的责任时常被归于个人——知识向所有人开放,机会遍地都是,为什么你没能成功?还不是因为你自己没有好好充实自己、努力积累经验、把握住属于自己的机会。要怪就怪你自己咯。

有意思的是,也许是因为东方文化向来强调内敛谦和,大众对淡定往往是认可甚至推崇的。从社交媒体上人们的评论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主动“晒努力”的明星,如果不能拿出惊人成果,比如没练出线条分明的腹肌或者拿个专业证书,往往并不那么讨喜,甚至很容易被认为“用力过猛”“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