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溶咖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星巴克真的要完了吗 [复制链接]

1#

加拿大鹅因霸王条款遭国人抵制,而向来视为小资标签的星巴克,随后也陷入了食品安全的风波,这些标榜所谓的高标准严指标的大洋品牌,一个个倒地是怎么了?

近阵子有记者卧底了无锡的两家星巴克门店,发现所谓的金标准几乎形同虚设;擦过垃圾桶的抹布还能够接着擦桌子,蛋糕,抹茶液过期了就重新贴个新标签,店里边的主管还让店员先卖,之前没有卖出去的,再卖新进的,好家伙,吓得我赶紧喝了一杯自己手中的速溶咖啡压压惊啊,但不管你承不承认,大家喝饮品是有一条无形的鄙视链。

喝瑞辛的看不起喝蜜雪冰城的,喝七分甜的看不上喝瑞辛的,往上则是喝喜茶和奈雪的用户,而这条鄙视链最顶端屹立的就是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二十多年,无论是从产品还是文化上,星巴克身上就透露着一浓浓的优越感,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走进星巴克,喝上一杯咖啡,很多年轻人都得晒照一番,但你如果说仔细的了解这家企业,你就会发现星巴克其实远没有自己说的那么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中年危机已然显现。

近年来营收连续下滑,其中光是中国市场的平均客单价就下降了5%,交易量下降2%。受此影响的包括富国银行在内的一众分析机构都纷纷下调了对它的价格评级,我们再来看一下它的市场表现,星巴克一直引以为傲的标准化也被打脸了,这次涉及食品安全的踩雷,也让这家品牌苦心营造的高端形象变成了笑话,从昔日中产信仰到如今过期饮品,星巴克是如何一步步的跌落神坛的呢?这就不得不聊一聊这家企业的三宗罪了。首先是傲慢,众所周知的星巴克的核心产品其实不是咖啡,而是一种混合着空间文化和社交的高档氛围,早在年,刚刚进入到国内市场的时候,他们就敢把一杯咖啡的价格定在30到40块钱,要知道,当时的人均工资也不过是块钱,对于那些坐在星巴克精致店面里被音乐包裹,听着咖啡讲座的顾客来说,自己喝的那根本就不是咖啡,而是上流生活,可惜的是,成也高端,败也高端,星巴克使出浑身解数,就差把商务和精英刻在了照片上,却忘了最需要咖啡的不只有西装领带的金融巨鳄,还有熬夜赶作业的学生*和早起通勤的打工人,在这个被星巴克傲慢拒绝的群体,瑞幸看到了市场一把夺过了他们手里的速溶咖啡袋,并且递上了一杯嘉宾美式和全场3折的优惠券,瑞幸只花了三年的时间就拥有了星巴克20年都没有开出的门店数量,这背后当然有资本推动的功劳,但是资本为什么就看上这个赛道呢?

说白了就是看中了瑞幸市场的定位,能够将咖啡打造成大众消费,星巴克和瑞幸目标群体不同,原本两边是井水不犯河水,可惜星巴克他不甘心,其实一直以来门店数量和调性也是星巴克手中的王牌,星巴克选址大多是在核心繁华地段,装修更是充满了精心的布局,现在你们这帮新茶饮品牌跟我比开店,那不是小鸭子下河不知深浅吗?在这样不甘和嫉妒的情绪之下,星巴克也转身加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开店浪潮,规模扩张,这对于财大气粗的星巴克自然不是什么难事儿,门店可以加速装修,甚至做咖啡的流程也可以,唯独员工的培训没有办法走捷径,星巴克疯狂扩张的背后,这隐忧就出来了。

有星巴克前员工就公开说,门店人手不足,忙不过来,培训时间缩短,不够专业。所以这次星巴克翻车似乎也就不难理解各种原因了,不过大家也不用心疼星巴克,人家在中国过得可舒服了,就在两个月前,国外一权威的评级机构曾经对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的星巴克价格进行统计,同样是一杯拿铁,咱们中国内地的价格排全球第26,这看起来还可以吧,好像也没有很贵,但你要知道,排名前30的国家和地区,要么是很发达的北欧地区,要么就是黎巴嫩这种战火纷飞的地方,他们物价水平本来就很高,这样一比较,星巴克其实也没有给咱中国消费者什么优惠呀,另一方面呢一杯星巴克的成本原材料只占到了13%真正占大头的那是房租和人工成本,而这也正是星巴克最让人不爽的地方,要知道,国内不少的商场为了吸引星巴克入驻,给出的租金价格基本上都得打个八折,而你以为在高大上的星巴克里当店员,工资就会很高吗?其实不是有钱,员工爆料说,深圳的店员和主管到手薪水才三四千块钱一个月,别的地方那就更甭提了,星巴克一边享受着优惠的房租,一边给中国的员工发着超低的工资,完了卖给你的咖啡还不便宜,还可能有卫生问题,说他一句贪婪并不过分。

随着国内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国产品牌也正在崛起,像星巴克这样的洋品牌,如今的魅力正在一点点的退去,大家眼睛是雪亮的,光靠讲故事,没有好产品,市场终究会做出选择,你更愿意喝国产饮品,还是继续喝星巴克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