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溶咖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封后的上海武康路,你和这个世界只有一杯 [复制链接]

1#

#上海#

上午10点钟,

是武康路最好的时候,

也是最迷人的时候。

旅行的人,

总带着脆弱的灵魂,

窗外一位摄影师,

正在老麦咖啡馆前拍照。

整个环境里,

只有我和这个世界不必开口说话,

——他不说话是为了讨生活,

我不说话是因为72个小时的保鲜期,

不必和人沟通的兴奋,

我们都是旅人,

相遇在武康路。

解封后的上海武康路,妳和这个世界只有一杯咖啡的距离,而我却配不起这一杯叫武康大楼的咖啡。

绿豆糕配拿铁,冰美式配椰芙蓉,在武康大楼邮政所,“中国邮政+咖啡”就这样融和着,拿着咖啡和武康大楼来一张经典的合影,这可能是解封后上海夏天最乐观的打开方式。

一个人的气质,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路,我的影像亦是所有我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和错过的人。

上海是乐观的好城市,什么都往好处看,坏事全能变好事。它还是欢情城市,没有快乐一天没法过的,没有快乐,上海就不是上海。

武康路北起华山路,南至淮海中路与兴国路交会处,整条路呈优雅的弧线。该路辟筑于年,原名“福开森路”,以曾任上海南洋公学监员的美国人福开森姓氏命名,年10月改名“武康路”。

从淮海中路进入南北向狭长的武康路,路口巍然屹立着的一座犹如等待起航的巨轮般的建筑,这就是武康大楼,以前曾先后叫作“东美特公寓”和“诺曼底公寓”。外墙上褪色的红砖和门前石柱上的水痕遗留下岁月的沧桑,却掩不住它那逼人的气派。

这座公寓由法商万国储蓄会于年投资建造,请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建成后命名为“诺曼底公寓”,是为了纪念法国一艘著名战舰“诺曼底号”。

当我行走在武康大楼的骑楼下,过道里几乎没有行人,多数商铺还在休眠中,走过这连绵不绝的拱形门洞,我知道这个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了。

“一条武康路,半部上海近代史”。先后在这个高级住宅区居住的社会名流,不仅决定了无数人的命运,还深深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如唐绍仪、宋庆龄、陈毅、邓小平、黄兴、陈果夫、陈立夫、巴金、郑振铎、李石曾、贝聿铭、周璇、王人美、赵丹、秦怡、孙道临……武康路特殊的人文环境,吸引、聚集、塑造了这些特殊的人群,他们在这里用生命之笔书写人生的喜悲传奇。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里有数十处优秀近代建筑和保留历史建筑,是上海另一处万国建筑博览群。

武康路、、号,年建造,近代欧陆风格联立式住宅,为三层砖木结构。这是典型的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十分流行的西班牙式建筑,带有细小粗糙质感的外墙是水泥拉毛纹理,门廊和窗洞多为圆拱形,门或窗有特制的西班牙螺旋形柱子。现为民居。

武康路号,上影演员剧团,曾是世界社旧址,建于年,巴洛克式花园住宅。

武康路号黄兴故居,建于年,已有年的历史。黄兴自美回沪后,定居于此,直到逝世。

武康路号,一座地中海式花园住宅,年建造,曾经是意大利驻沪总领事府邸,解放后至今是上海汽车总部所在地。

武康路与号

前面的红砖老洋房是民国时期外交官的宅邸,后面的白色楼宇是原上海仪表局的办公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

汇集一众人气餐厅、花店、咖啡店、画廊,为多样的海派文化增添别具一格的生活艺术。

武康路号,德利那齐宅,蝴蝶结阳台所在,由邬达克年设计,砖木结构,西班牙风格,建筑平面近似梯形。米黄色墙面点缀着半圆形券门,右侧小巧灵动的“茱丽叶阳台”(蝴蝶结阳台)总是引得人们驻足留念。原主人为上海意大利商会主席德利那齐。

梧桐树下,在鹅黄色墙面光影婆娑的映衬下,确实宛如童话中的城堡。

武康路长而细窄,沉淀着人文的底蕴;武康路庭院深深,隐含着神秘的气息;武康路,人车稀少,显示着艺术的空灵;武康路,阳台花园,吟诵着建筑的诗意;武康路,名人名居,绽放着上海的荣光。

从前,每天,在武康大楼前的几个路口,有无数人聚集,他们全都做着同样的动作,拿起手机仰头拍摄武康大楼。当时间拨到年的上海夏天,你却在这里缅怀这样的日常。

疫情终将会过去,时间始终会往前走。

当我们偶尔回想起时,只能:“让我困在城市里想念你”

上海解封后,我在武康路,也在去武康路的路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