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治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0221/4342070.html周末逛超市的时候,漫不经心地推着购物车,路过一排冲泡饮料区。
你在想喝点什么好,扫了一眼这各式各样的冲泡饮料,发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眼前的速溶饮料商品区阵营被奶茶和咖啡一分为二,两种时髦的饮料各占据了商品区布局的半壁江山。
你停下了推车的脚步,开始思考:同样是冲泡类饮料,为什么奶茶大多为杯装,而咖啡大多为盒装?
带着这个疑问,你随口问了一下身边的导购员,一般你会得到这样的问答:「因为奶茶里除了粉末,还有珍珠呀,而喝珍珠一般还需要吸管。这三样东西既不能揉在一起,也不好完全独立。所以,就把它们统一装进一个杯子里吧。而速溶咖啡里反正全是粉末,就直接袋装装好,再统一放在盒子里就够了。」
乍一听,这个回答好像没什么毛病。但心中还是会隐隐觉得,这两种近似商品,却有着不同包装方式,背后应该有比这更深层次的原因。
不甘思考止于此,你尝试开启更大的脑洞。
首先,从人类的饮品历史习惯上来看,咖啡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奶茶不是。
根据相关记载,人类从十五世纪便开始种植咖啡,即便在中国,也有近年的历史。人们习惯在工作之余、会客之时饮用咖啡,这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而奶茶呢,虽然号称千年历史,但就中国市场来说,它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慢慢普及,只有30年历史。
其次,从饮品的功用方面来看,咖啡的主要作用是「提神」——它更像是一种生活必需品,跟柴米油盐酱醋茶差不多。
奶茶则更多是一种消遣——偶尔过过嘴瘾,与冰淇淋等小吃类似。
而以上这两个因素(市场被教育的时间长短产品满足的需求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消费频率——咖啡的消费频率相对较高,而奶茶相对较低。
得出这一结论,你感到非常欣喜,思维的迷雾快要拨开,马上就要接近真相的边缘——消费频率的高低,才是奶茶和咖啡包装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每天都要喝的产品」,消费者会自行为其准备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购买专用的咖啡杯,咖啡勺,有些对口感极为苛刻的消费者,还会购买方糖、咖啡伴侣和咖啡机等等。
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商家都没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只需提供最基本的包装(比如袋装和桶装),有时甚至连配料都不用准备,直接售卖纯咖啡豆就行了。
对于那些「偶尔一喝的产品」,由于消费频率较低,消费者不愿专门为其「做准备」,所以就需要商家提供更全面、更方便的解决方案(也就是提升「可达性」)——珍珠、吸管、杯子都是现成的,你只需要买回去,冲点热水就可以喝。
亲历以上这一分析过程,从观察一个商业现象到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你欣喜地发现,自己完成了一次实用的商业案例分析。
纵观当下的时代,大到咨询公司、企业智囊,小到烧饼店铺老板、淘宝店家,都需要具备商业分析的能力。
想要获取这一能力,最好的方式并不是锻炼技巧,而是要具备「设身处地作为一个生意人」的思维方式。
锻炼技巧是「术」,也就是使用一些分析的工具和模型;而锻炼思维方式是「业」,是挖掘现象背后本质的有效驱动力。术和业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强大的商业分析能力。
umefin青年金融家训练营开营首课,我们也是有意的安排了此类的课程,尝试从现在起,开始有意识的去培养大家的商业思维,去刻意的提升这个「最基础,最有用,最根本」的生活、职场能力。
umefin青年金融家训练营第一课,《商业分析:叩开金融大门的基石》,从案例入手,搭建思维框架,辅以分析的科学工具,术业并举,深刻剖析商业现象背后的成因,让你轻松叩开金融大门的基石。
导师是来自某投资机构的合伙人陈丛,毕业于北大光华MBA,在华为、搜狐拥有超过十年的互联网从业经验。
这样的复合背景以及MBA的科班训练经历所带来的结构化思维、商业深刻认知,相信你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的到,也相信你终将获益。
扫描以上海报中的